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生言情 >大明: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 > 第342章 朱元璋的离去

第342章 朱元璋的离去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他并未完全听得进去。

毕竟这九州神器、九五至尊之位,又岂是能轻言放弃的?

虽说将其加入祖训之内,但未到那真正改天换地之时,古往今来的封建时代,哪个帝王天子能够轻言放弃这唾手可得的权利?

当真要让这“家天下”变成“公天下”,将这世界打碎,分给芸芸众生,让人民翻身做主、才是天下的主人吗?

可在朱由检不知道的地方。

他的行踪在宫内并非能全然保密。

来到太庙这般行径,宫里面不知有多少双眼睛都在盯着。

虽不知他这位陛下天子究竟想做些什么,但太庙之处的动静,已然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。

其后几日,朱由检继续处理朝堂政事,治理天下格局。

可忽然间,天色刚到傍晚时分,太庙之处竟燃起一场大火,火光冲天。

“呵。”

朱由检立刻从乾清宫之内快步而出,走到宫门前,看向太庙方向,脸色阴沉如雨,铁青无比。

他手中攥着双拳,青筋显露,肉眼可见。

“王承恩。”

朱由检一字一字地往外蹦,每个字眼之中都充满了沸腾的杀意,“你这东厂督公是如何办事的?

宫里面有鬼,你难道不知道?

三日之内,务必查出这幕后之人。否则,你便去皇陵给老祖宗守墓去,余生也不用再回来了。”

对身旁最忠心耿耿的心腹,此刻朱由检都能说出这样的重话,可见他愤怒到了何等地步。

“是,陛下。”

王承恩不敢迟疑半分,立刻调遣精兵强将,齐齐前往太庙方向而去。

旁人不知,可王承恩身为跟在朱由检身边的人,还是知晓这太庙的重要性的。

前去的路上,王承恩看着今夜的天色,那烟雾浓郁得好似要压住所有人的心扉,沉重得散不开。

“这大明的天,要变了。”

洪武年间,太祖皇爷杀人;这一次,轮到当今皇爷杀人了,也要将这奉天殿上杀出一个血流成河。上蹿下跳的这些畜生们,真以为老祖宗走了,这大明天下就能让他们有机可乘?

皇爷的手段,可早不是昔日可比了。

王承恩此时也开始展露出他这个东厂督公的厉害。

也就是锦衣卫骆养性他们这些人,如今还在草原之处继续配合军务,否则的话,也绝对逃不过一顿责罚。

……

“好胆,可真是好胆。”

等到太子朱慈朗来到乾清宫时,便也听到了朱由检这般暴怒之言。

此时朱由检早已克制住了极大的愤怒,可他越是平静,越能让人想象得到这件事到底有多严重。

“朕的太子,看到了没有?”

“这便是朕的臣子,是如何对待太庙、对待朱家天下的。这天下,太祖他老人家来了一趟,杀的人还是不够多。”

“太子记住了,这天下,什么事都可以不做,但有一件事必须做。”

“身为帝王,必须杀人。”

朱由检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真的知行合一。

在见识到朱元璋的出现,带给大明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,朱由检的行事方式也在无限程度上开始靠拢朱元璋。

之前有朱元璋在,还能压制得住;如今朱元璋离去,回到这崇祯一朝,朱由检的杀心一起,便再无人能够压得住了。

“是,父皇。今日之事,儿臣谨记。”

朱慈朗同样沉声回话。

他到来时,太庙那边的走水一事已被解决,可这事的后续影响,才刚刚开始。

朱慈朗有心想要追问太庙内的器物可曾出了问题,但最后还是憋回了肚子里。

有些事情,不该问的不要问,好奇心会害死猫。

想来等到了合适的时机,譬如来日他朱慈朗登基为帝之时,总会知道的。

他朱慈朗能等得起。

……

次日,奉天殿上。

朱由检一言不发,大殿之内却是一片肃杀。

随着王承恩站出。

他每念出一个名字,大殿之内便多一分血腥。

文臣一方,原本的大学士熊应元、吏部尚书杨嗣昌、兵部尚书张凤翼,一应文臣瑟瑟发抖,无人敢言。

而武将勋贵一方,清国公洪承畴、梁国公祖大寿、成国公朱纯臣。

他们这些人更是把头深深埋到腹部,全都像鹌鹑一般缩着。

没人敢在此时触怒帝王。

帝王一怒,伏尸百万,血流千里。

更何况太庙之事本就是朝野内外的禁忌,就连他们这些大人物也实在难以想象,居然有人敢对太庙下手,当真不知死活。

便是夷三族,那也是该有的下场。

“大臣们,对今日之事可有意见?”

朱由检面无表情,沉声发问,目光扫过殿内群臣。

方才已然杀了许多人,如今殿上却依旧还有不少,但他朱由检绝对不介意再杀上一批。

满朝官员大多都是他朱由检一党的,所以片刻之间,便有人手持朝板出列,高声喊道:“陛下英明。如此乱臣贼子,当杀之以儆效尤,正天下视听。”

“还望陛下责令刑部,定要将其夷三族、灭其门,如此才可正天下律法、安万民人心。”

“微臣附议。”

“微臣附议。”

洪承畴、祖大寿、张凤翼,无论文臣百官,此刻全都出列表态。

他们这般做,既是为了表明立场,更要显出自己跟昨日太庙之事绝无半点瓜葛,还要表达对朱由检的一片忠心。

原本在历史上的崇祯十六年间,大明虽还有南明小朝廷存续,却已不被天下视为正统。

可在如今。

崇祯十六年三月四日,太庙一事牵连的官员,竟多达三十余人。

天子之令下,悉数问斩抄家。

这“崇祯太庙大案”,后世史书谨记,读来更让人心惊肉跳不已。

而至于为何要火烧太庙。

这向来是皇室象征之地,其缘由却一直无从得知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