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4章 陈总,欢迎回家(1 / 2)
“咚咚咚咚…”
挂了范飞阳的电话,陈澈将手机揣回兜里,不紧不慢的走出了胡同口。
眼前便豁然开朗。
胡同口正对着的,是村里最南端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,因为是后来修的柏油路,所以比村里的水泥路要加宽不少。
那片位于村子西南角、原本规划为未来公园的空地上,此刻已是人山人海。
一个临时搭建的、气势恢宏的大型舞台坐南朝北矗立在那里。
红布铺就的台面,背景是绘着传统纹样的巨大板面,上方拉着“沉痛悼念王继柏老先生”的黑白横幅,与台下热闹的戏曲表演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常见的反差。
舞台上,一个身着大红戏服、头戴珠翠的旦角正水袖翻飞,咿咿呀呀唱着。
伴奏的司鼓、二胡声十分悦耳,通过几个大功率音箱向四周扩散。
陈澈很快站到了戏台正对的马路边,算是站在人群外围,远远的望着。
此时那旦角扮演的正是年过半百再度披挂上阵的穆桂英,唱腔激越。
台下,是黑压压的一片观众。
目测有一两千人之多,大部分都是周围村子的,前排坐的大多是些裹挟棉服,头发花白的老人,两边还有不少的小贩。
许多人并不关心谁去世了。
更多的是将连唱三天的大戏当成了一场难得的娱乐盛会。
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或羽绒服,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,在冬日的阳光下,构成了一幅生动而鲜活的乡村民俗图卷。
上千人聚集,人声、戏声、锣鼓声混杂在一起,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和热浪,显得格外喧嚣而富有生活的气息。
陈澈静静的站在人群边缘,阳光将他挺拔的身影投在地上。
来熙和斩岳在他身后几步外沉默站定,与这热闹的乡村场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,却又奇异的融入了这背景之中。
陈澈所在的沥青路,宽7米厚0.1米,算是三级公路的标准。
因为这个戏台,加上村里不好停车,这条路上几乎停满了一排车,而那些老人骑的电动车、小三轮直接推到了地里。
往常肯定是不行的,以前种着冬小麦,一千多人肯定把庄稼都毁完了。
但如今地里没有任何农作物,当初陈澈的一句话,倒是方便了这次的戏台。
说起来,这次村子周边近千亩地征收,还真没有遇到什么阻力。
一是这边要建造的东西,都是养老院、医院、学校啊,这些惠民的东西。
二是这么多年,他们村支部有话语权,有集体活动的经验。
三是组织这些的,是村支书和杨振兴,有本地有威望的背书,村民信任度高。
四是征收土地给的钱多,平均一亩地的补偿是8万,有些人还想种地,村支部还专门组织了一场置换土地活动。
有些村民的地不在征收范围,那就可以跟那些不想放弃土地的更换。
第五条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因,那就是如今种地不挣钱了。
辛辛苦苦一年。
一斤粮食还不如一斤矿泉水值钱。
如今农村已经流行承包制,周边的村子已经有很多人把土地承包出去,给那些承包的人种辣椒什么的经济作物。
按照承包给别人的话,一亩地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换8万块钱,少说都要十几二十年,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。
至于把土地留给后代…
呵呵,这也是如今农民愿意放弃土地的原因之一,农民这个职业已经青黄不接,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,也不愿意种地。
这片土地早已经不是农耕文明,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早已经大势所趋。
那些老年人或许不懂。
但如今处于中流砥柱的中年人,自然知道就算是未来,种地也没有前途。
或许种地还能大挣钱。
可受益者,绝对不是普通农民。
如今可以直接换8万,很多村民都是举双手赞成,几乎全票通过。
别说有没有阻力了。
如果今天陈澈说不征收了,那些村民都能闹起来,就是这么夸张。
这也是陈澈为什么说,只有铜雀社区的项目他是纯赔钱。
啥也没干,一个亿出去了。
虽然公司能拿着土地贷款,但就算这些东西盖好了,很多都不是盈利性质。
不过陈澈也不用委屈。
一来,这是为家乡造福了,算是能给他拥有这么多钱带来一点心理安慰。
二来,这一片地的规划,本身就是为了让周边村子减少抵触心理的一步棋,未来不止服务铜雀村,还有其他的村民。
铜雀村民好说话。
不代表其他村民好说话。
陈澈要推平人家生活了几代人的村子,只给钱不走心是不行的。
三来,往后铜雀社区其他项目盈利,肯定能为他弥补这一方面的损失,未来是既得到了钱,又能拥有一个好名声。
…
“吱!!…”
车轮摩擦着粗糙的沥青路面,发出短促而刺耳的声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