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1章 时空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(1 / 1)
深秋的1967年国际医疗救援中心,灯火通明的指挥大厅内,巨大的电子屏被分割成数十个小窗口,实时显示着1913年、1938年、1967年各时空的医疗站点动态。江浅穿着带有反光条的应急救援服,站在指挥台旁,盯着屏幕上闪烁的“时空医疗资源分布图”,对身边的医疗总监李教授说:“时空医学救援体系的核心,就是打破时空壁垒,让优质医疗资源能第一时间到达需要的地方。现在各时空的23个急救站点、5支移动救援队伍都已接入系统,就等实战检验了。”
李教授指着屏幕上标注的“时空医疗舱”图标解释:“这些医疗舱是我们和科研团队联合研发的,既能作为临时急救室,又能通过时空穿梭技术快速转移重症患者。舱内配备了‘时空生命监测仪’,能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,并同步到指挥中心和各时空的专家终端。”正说着,指挥大厅的警报突然响起,屏幕上1938年战地医疗站的窗口变成红色,闪烁的文字显示:“战地突发大规模伤员,现有医疗资源不足,请求支援!”
江浅立刻按下应急按钮,指挥大厅瞬间进入紧急状态。“立刻启动一级救援响应!”她对着对讲机喊道,“通知1967年的远程医疗专家组进驻指挥中心,调配3台时空医疗舱、20箱急救药品和10名急救人员,通过时空通道前往1938年战地!”短短5分钟,救援指令就传达至各相关部门,1967年的急救人员迅速携带设备,登上停在中心广场的时空医疗舱。医疗舱的舱门关闭瞬间,外壳泛起淡蓝色的时空能量光晕,不到20分钟,就精准抵达1938年的战地医疗站。
此时的战地医疗站,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挤满了受伤的战士。医护人员穿梭其中,忙着为伤员止血、包扎,但面对大量骨折、炸伤的重伤员,有限的人手和设备显得捉襟见肘。医疗站负责人张医生看到时空医疗舱落地,激动地跑过去:“可把你们盼来了!我们这里有15名重伤员,其中3人需要紧急手术,还有5人出现感染症状,药品也快用完了!”1967年的急救队长王医生立刻指挥队员展开救援:“把重伤员抬进医疗舱,启动‘时空无菌手术室’模式!其他人分发急救药品,用远程医疗设备连接1967年的专家团队!”
在时空医疗舱内,1938年的护士小周正协助王医生为一名腿部炸伤的战士清创。战士的伤口已经化脓,小周看着伤口忍不住皱眉:“王医生,这种感染程度,我们以前只能靠青霉素,但现在药品不多了,怎么办?”王医生一边操作,一边打开舱内的“时空能量清创仪”:“别担心,这台仪器能通过特定频率的时空能量,杀死伤口内的细菌,配合咱们带来的广谱抗生素,很快就能控制感染。”仪器启动后,淡绿色的能量光束照射在伤口上,原本红肿的伤口逐渐消退,战士也露出了轻松的表情:“感觉好多了,没那么疼了!”
与此同时,1967年的远程医疗指挥中心内,5位外科、感染科专家正通过全息投影,实时指导战地的手术。当看到一名腹部受伤的战士需要紧急手术时,1967年的外科专家刘教授对着麦克风说:“王医生,患者的腹腔有出血,需要先找到出血点。你们打开腹腔后,把手术视野通过高清摄像头传过来,我来指导你们操作。”王医生按照刘教授的指示,小心翼翼地打开患者腹腔,摄像头将画面清晰地传送到指挥中心。“左边,再往左一点,看到那根破裂的血管了吗?用止血钳夹住,然后进行缝合……”在刘教授的远程指导下,原本需要经验丰富的外科专家主刀的手术,由战地医疗站的年轻医生顺利完成。手术结束后,王医生擦了擦额头的汗,对着摄像头说:“刘教授,太感谢您了!没有您的指导,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!”刘教授笑着说:“这就是时空医学救援体系的意义,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时空,守护每一个生命。”
除了战地救援,时空医学救援体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不久后,1913年的序能学堂村突发流感,短短三天就有50多人感染,其中老人和孩子居多。村卫生室的医生紧急向救援体系发出求助信号,江浅立刻协调1967年的疾控专家和医疗物资支援。
1967年的疾控专家陈博士通过时空通讯设备,远程指导村医开展疫情防控:“首先要对患者进行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;其次,用我们传送过去的‘时空病毒检测仪’,快速检测出流感病毒的类型,以便对症用药。”村医按照陈博士的指示,用检测仪对患者的咽拭子样本进行检测,不到15很钟就确定了病毒类型。“陈博士,检测结果出来了,是甲型流感病毒!”村医对着通讯设备说。陈博士立刻回应:“好的,我们马上调配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,通过时空医疗舱送过去。同时,你们要组织村民接种流感疫苗,做好环境消毒,防止疫情扩散。”
两天后,1967年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顺利送达村子。在疾控专家的远程指导和村医的努力下,流感疫情很快得到控制,患者陆续康复。村医握着前来支援的1967拉医护人员的手,感慨地说:“以前村里闹流感,只能靠草药缓解症状,很多老人和孩子都扛不过去。现在有了这个救援体系,不管遇到什么突发情况,都有人帮忙,心里踏实多了!”
为了让时空医学救援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,江浅还推动建立了“跨时空医疗人才培训计划”。定期组织1913年、1938年的基层医护人员,通过时空通道前往1967年的大型医院学习,同时安排1967年的医疗专家到各时空的医疗站点进行现场指导。在1938年的战地医疗站,1967年的急诊科专家赵医生正在为当地医护人员培训“创伤急救技巧”。“遇到胸部受伤的患者,首先要判断是否有气胸,”赵医生一边演示一边说,“用这个‘时空气胸检测仪’,轻轻贴在患者胸部,就能快速检测出是否有气体泄漏,比传统的叩诊法精准多了。”1938年的护士小周认真地记着笔记,时不时提出疑问,赵医生都耐心地一一解答。培训结束后,小周说:“赵医生,您讲的这些技巧太实用了,以后再遇到重伤员,我们也能更有信心地进行救治了。”
随着体系的不断完善,时空医学救援体系逐渐形成了“预防-监测-救援-康复”的全链条服务模式。各时空建立了常态化的健康监测网络,通过“时空健康手环”等设备,实时监测居民的健康数据,一旦发现异常,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;救援队伍定期开展跨时空联合演练,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;康复阶段,1967年的康复专家通过远程指导,帮助各时空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。
在一次体系建设总结会上,江浅看着屏幕上展示的救援数据——累计完成跨时空救援任务127次,救治患者3200多人,培训基层医护人员800余人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“时空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,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跨越,更是生命守护理念的传承。”她对着台下来自各时空的医护人员说,“未来,我们会继续优化体系,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,真正实现‘跨时空守护,全生命关怀’。”
夕阳下,1967年国际医疗救援中心的时空医疗舱整齐排列,随时准备奔赴各时空执行救援任务;1913年的村卫生室里,医护人员正在为老人进行健康监测;1938年的战地医疗站,新培训的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急救演练。不同时空的人们,因为时空医学救援体系紧密相连,在生命受到威胁时,总能感受到来自“跨时空”的守护与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