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2章 时空文化研究学术期刊的创办(1 / 1)
初冬的1967年国际学术交流中心,三楼的会议室里暖意融融。江浅坐在长桌主位,面前摊着厚厚的《时空文化研究期刊创办方案》,周围围坐着来自1913年、1938年、1967年及海外的十多位学者——有研究时空历史的考古学家,有深耕时空艺术的理论家,也有专注时空哲学的思想家。窗外的梧桐树落下最后一片黄叶,室内的讨论却热火朝天。“当前时空文化研究成果分散在各时空的小众刊物上,缺乏一个统一、权威的交流平台,”江浅手指轻叩方案上的“办刊宗旨”,“我们要创办的《时空文化研究》,就是要打破这种分散状态,让全球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这里汇聚、碰撞。”
1913年的历史学者周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,拿起方案仔细翻看:“江主任,期刊打算涵盖哪些研究领域?我们1913年的学者多关注地脉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关联,不知道这类研究是否符合刊发要求?”江浅笑着点头,翻开方案中的“栏目设置”部分:“您看,我们设置了‘时空历史考据’‘跨时空文化交融’‘时空艺术创新’‘时空哲学思辨’四个核心栏目,您研究的地脉文化,完全可以归入‘时空历史考据’栏目。而且我们还会设‘田野调查’专栏,刊登像1938年战地文化变迁这类基于实地走访的研究。”1938年的民俗学家赵女士眼睛一亮:“太好了!我这两年一直在整理1938年战地歌谣的演变,里面藏着战士们的精神寄托和时空记忆,正愁没地方发表系统研究呢!”
经过三个月的筹备,《时空文化研究》的编委会正式成立,由江浅担任主编,聘请全球30位顶尖学者组成学术顾问团,同时组建了由不同时空、不同领域学者构成的审稿团队。在期刊编辑部,年轻编辑小林正对着电脑整理第一批投稿邮件,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邮件来自1913年的乡村学堂、1967连的高校实验室,甚至还有海外的学术机构。“江主编,您看这篇来自1913年的论文,研究雾灵山序能符文与商周甲骨文的关联性,还附上了手绘的符文拓片,特别详实!”小林兴奋地招呼江浅。江浅凑近屏幕,仔细阅读论文摘要,连连称赞:“这篇论文角度新颖,把传统符号学与时空能量研究结合了,很有价值。不过要送外审,让研究甲骨文的李教授和研究地脉文化的周教授共同评审,确保学术严谨性。”
期刊实行的“双盲同行评审”机制,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关键。每篇来稿都会隐去作者信息,随机分配给两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评审,只有两位专家均给出“修改后发表”或“直接发表”的意见,论文才会进入下一环节。在1967年的高校办公室里,考古学家李教授正对着电脑审阅那篇关于序能符文的论文,眉头时而紧锁,时而舒展。他在评审意见栏写道:“论文对符文与甲骨文的字形对比分析扎实,但缺乏对符文功能的考古实证,建议补充1913年雾灵山祭祀遗址的发掘数据,进一步支撑论点。”评审意见通过系统匿名反馈给作者后,1913年的论文作者——乡村学堂的老秀才王老先生,立刻带着学生前往雾灵山祭祀遗址,补充采集了祭祀坑中的陶器纹样数据,完善了论文。当收到“修改后发表”的通知时,王老先生激动地对学生说:“没想到咱们在小山村的研究,能得到大城市专家的认可!这期刊真是给咱们基层学者提供了大舞台。”
首期期刊的“时空艺术创新”栏目,刊登了1967年数字艺术家林默与1913与剪纸艺人周奶奶合作的论文《传统剪纸艺术的时空数字化转译实践》。论文中不仅分析了剪纸纹样中的时空符号,还附上了将剪纸转化为动态数字影像的技术流程和效果展示图。在期刊首发座谈会上,林默指着投影中的剪纸数字作品说:“这篇论文的诞生,多亏了期刊提供的交流机会。我和周奶奶原本只是在文化交流活动中认识,期刊的选题征集让我们决定联手研究,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过程系统梳理出来。”周奶奶坐在一旁,手里拿着刊登论文的期刊,笑得合不拢嘴:“以前总觉得剪纸是‘小玩意儿’,登不上大雅之堂,现在咱们的研究能让全世界的学者看到,太骄傲了!”
期刊的发行很快在学术界引起轰动。1967年的高校图书馆里,每期新刊上架当天就被借阅一空;1913年的序能学堂,学者们传阅着打印版期刊,在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做着批注;海外的学术机构纷纷联系编辑部,希望能成为期刊的合作订阅点。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,来自英国的汉学家爱丽丝拿着《时空文化研究》,找到江浅激动地说:“这本期刊让我第一次系统了解到中国不同时空的文化演变,特别是1938年战地文化与传统民俗的结合研究,为我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!”江浅笑着回应:“我们正计划推出英文摘要版,让更多海外学者能便捷地了解期刊内容,也欢迎您投稿,分享海外的时空文化研究成果。”
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,期刊还定期举办“时空文化研究学术沙龙”,每期围绕一个热点议题,邀请论文作者、评审专家和读者线上线下同步交流。在以“时空符号的跨时空传承”为主题的沙龙上,1913年的王老先生、1967年的林默,还有海外的符号学专家通过全息投影齐聚一堂。王老先生提出:“不同时空的符号看似差异很大,但核心都是对‘时空秩序’的表达。”海外专家立刻回应:“这和西方中世纪的星象符号有异曲同工之妙,或许可以开展跨文明的比较研究。”沙龙结束后,几位学者当场约定合作撰写论文,计划在期刊上推出“跨文明时空符号研究”专题。
随着期刊影响力的扩大,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身时空文化研究领域。1967念高校的研究生小宇,正是受期刊上一篇关于“1938年战地书信中的时空情感表达”论文的启发,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“战争时期的时空文化记忆”。他说:“期刊上的论文既有扎实的史料分析,又有新颖的理论视角,让我意识到时空文化研究不仅有趣,还能为理解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维度。”在期刊的支持下,小宇的第一篇学术论文《1938年战地日记中的时空叙事研究》顺利发表,还获得了“年度优秀青年学者论文奖”。
创刊两周年之际,《时空文化研究》已发表论文200余篇,涵盖全球15各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研究成果,被多个国际学术数据库收录,成为时空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。在周年庆典上,江浅看着台下来自不同时空、不同肤色的学者,感慨地说:“这本期刊就像一座桥梁,连接了过去与未来,串联了东方与西方。未来,我们会继续坚守学术初心,推动时空文化研究向更深、更广的方向发展,让更多人通过学术研究,读懂时空背后的文化密码。”
庆典结束后,夕阳透过学术交流中心的窗户,洒在堆叠整齐的期刊上,封面上“时空文化研究”六个烫金大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。编辑部的邮箱里,新的投稿邮件还在不断涌入,每一封邮件都承载着学者们对时空文化研究的热情与期待。《时空文化研究》正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、开放的交流理念,在学术界书写着时空文化研究的崭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