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灵异恐怖 >时砂遗楼 > 第826章 时空守护联盟的强化与拓展

第826章 时空守护联盟的强化与拓展(1 / 1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初冬的1967年时空守护联盟总部,这座融合了1913连传统榫卯结构与1967年科技感设计的建筑,此刻正迎来一场重要的扩容会议。联盟大厅的环形会议桌旁,除了熟悉的守护者与科研人员,还多了许多新面孔——1913年的苏绣传承人周奶奶、1938年的战地环保专家赵教授、1967年的数字文化保护学者林博士等。江浅穿着干练的联盟制服,胸前佩戴着刻有“时空守护”字样的徽章,手中拿着厚厚的《联盟强化方案》,目光扫过在场众人:“今天,我们不仅要为联盟注入新鲜血液,更要搭建更完善的架构,让每一份力量都能精准发力,守护时空的稳定与发展。”

会议伊始,江浅宣布了联盟的新成员名单。当念到1938年的赵教授时,他站起身,展示了自己多年研究的“战地生态修复笔记”:“我在1938年参与过战地星门周边的生态修复,发现时空能量波动会直接影响土壤肥力,这些笔记记录了不同能量状态下的修复方案,希望能为联盟的生态维护出份力。”1967年的科研人员陈博士立刻眼前一亮:“赵教授的研究太重要了!我们正在研发‘时空生态修复仪’,正缺实战数据支撑,会后咱们一定要好好交流!”

吸纳新成员后,江浅公布了联盟全新的组织架构:在原有核心委员会基础上,设立“时空科研”“文化守护”“生态维护”“应急响应”四个专项小组,每个小组由2-3名跨时空专家牵头,成员涵盖各领域人才。“时空科研小组由1967年的李院士和1913年的地脉守护者周伯共同负责,主攻时空能量规律研究与异常预警;文化守护小组交给周奶奶和林博士,重点保护跨时空文化遗产;生态维护小组由赵教授和1967年的环保工程师王工带队;应急响应小组则由有战地救援经验的1938年张队长负责,随时应对时空突发状况。”江浅话音刚落,周奶奶就笑着举起手:“我建议文化守护小组先建立‘时空非遗档案库’,把1913年的木雕、1938年的战地剪纸都收录进去,用小林的数字技术做永久保存!”林博士立刻响应:“我们可以用3d扫描和VR技术,还原非遗制作过程,就算以后手艺失传,也能通过数字档案传承下去。”

会议结束后,各专项小组迅速投入工作。时空科研小组的实验室里,周伯正拿着家族传承的《地脉能量图谱》,与李院士的“时空能量监测系统”做对比。“你看这图谱上,1913年雾灵山的地脉能量峰值出现在春分,和你们系统监测的近五年数据完全吻合!”周伯指着图谱上的红色标记说。李院士调出系统中的动态能量曲线:“这说明地脉能量有其固有规律,我们可以结合您的经验,优化预警算法,把异常波动的预警时间提前3天!”两人随即带领团队,将《地脉能量图谱》中的百年数据录入系统,经过一周的调试,系统的预警准确率提升了40%,成功提前预警了一次1913年小范围的地脉能量紊乱。

文化守护小组的工作同样紧锣密鼓。在1913年的古镇非遗工坊,周奶奶和林博士带着团队,用3d扫描仪细致扫描着一尊百年木雕。扫描仪发出的淡蓝色光束,将木雕上的每一道纹路、每一个符文都精准记录下来。“这尊木雕是1913年的‘时空瑞兽’,上面的符文能稳定周边地脉能量,可惜现在会雕刻这种符文的匠人只剩两位了。”周奶奶惋惜地说。林博士一边操作设备,一边回应:“我们不仅要扫描木雕本身,还要用运动捕捉技术,记录老匠人的雕刻过程,做成‘数字教学课件’,让更多年轻人能学习这门手艺。”一旁的年轻匠人阿明听得格外认真,他说:“有了这课件,我就能反复学习符文雕刻的细节,以后一定把这门手艺传下去!”

生态维护小组则深入各时空的生态薄弱区域。在1938年的战后湿地,赵教授和王工带着团队安装“时空生态监测浮标”。浮标上的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水质、土壤肥力及时空能量波动,数据会同步传回联盟总部。“1938年的湿地因战时星门能量泄漏,土壤中残留着大量不稳定能量,导致水生植物难以存活。”赵教授指着浑浊的水面说。王工拿出一台“能量中和仪”,将其放入水中:“这台仪器能释放温和的能量波,中和土壤中的残留能量,我们再种植1913年的‘序能水草’,它能吸收多余能量,改善水质。”经过一个月的治理,湿地的水质明显改善,水面开始出现小鱼苗,周边村民惊喜地说:“没想到枯萎多年的湿地,真的能恢复生机!”

应急响应小组则制定了严格的训练与调度机制。每周,小组都会进行跨时空应急演练:模拟1913年地脉坍塌、1938年战地星门异常、1967年科技设备故障等场景,提升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。在一次模拟1938年星门能量异常的演练中,张队长通过联盟的“时空通讯系统”,在5分钟内协调了1967年的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持、1913年的守护者前往现场稳定地脉能量。“应急响应的关键是‘快’和‘准’,要在第一时间调动各小组资源,形成合力。”张队长在演练总结时说。不久后,1938年的星门真的出现轻微能量波动,应急响应小组按照演练流程,仅用2小时就完成了处置,未造成任何损失。

为了让联盟的工作更透明、高效,江浅还推动建立了“时空守护信息平台”。平台实时发布各小组的工作进展、时空异常预警信息及需要公众参与的保护项目。1967年的市民小李通过平台了解到,1913年的雾灵山需要志愿者参与植树,立刻报名参加。在植树现场,他跟着周伯学习如何在树苗旁布置简易地脉符文:“原来种树还能和保护时空能量结合,以后我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!”

联盟的强化与拓展,也吸引了更多国际力量的加入。来自国外的时空物理专家、非遗保护学者纷纷申请加入,联盟还与多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,共同应对跨境的时空生态与文化保护问题。在一次国际时空保护研讨会上,江浅介绍了联盟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成果,国外专家纷纷表示:“这种跨领域、跨时空的合作模式,为全球时空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!”

半年后,联盟召开阶段性总结会。各小组汇报工作成果:时空科研小组发布了3项时空能量研究新成果,文化守护小组完成了50项非遗的数字建档,生态维护小组修复了3处跨时空生态薄弱区域,应急响应小组成功处置了6次时空突发状况。江浅看着成果清单,感慨地说:“从单一的能量守护,到涵盖科研、文化、生态、应急的全方位守护,联盟的每一步成长,都离不开大家的付出。未来,我们还要继续吸纳更多人才,完善机制,让时空守护的网络覆盖更广泛,让不同时空的人们都能在稳定、美好的环境中生活。”

夕阳下,联盟总部的“时空守护墙”上,新增的成员名单与工作成果熠熠生辉。周伯和李院士还在讨论地脉能量的新发现,周奶奶与林博士规划着下一批非遗数字建档的名单,赵教授和王工则准备前往1913年的山区,开展新的生态修复项目。江浅站在窗前,看着这忙碌而有序的场景,心中充满力量——强化与拓展后的时空守护联盟,正以更坚定的姿态,为时空的稳定与发展保驾护航,书写着跨时空协作的新篇章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