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7章 时空科学的持续探索与突破(1 / 1)
深冬的1967年时空科学研究院,深夜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。低温实验室的玻璃幕墙内,白气氤氲,科研人员们穿着厚重的恒温防护服,围着一台形似“时空棱镜”的大型设备忙碌着。这是研究院耗时三年研发的“多维时空探测仪”,此刻正处于关键的调试阶段。江浅裹着保暖外套,站在观察窗前,看着仪器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复杂波形,轻声问身旁的首席研究员陈博士:“今天的能量注入测试,能达到预期阈值吗?”陈博士盯着屏幕,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:“我们优化了能量耦合算法,这次应该能突破之前的瓶颈。要是成功,就能捕捉到不同时空维度的连接信号了。”
实验室中央,年轻研究员小林正小心翼翼地调节能量注入端口。他额头上渗出的汗珠,在恒温环境下很快凝结成细小的冰晶。“陈博士,能量强度已达到98%,探测仪开始捕捉到微弱的异常波动!”小林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,通过通讯设备传来。陈博士立刻指令:“保持能量稳定,启动‘维度解析模块’,把波动数据同步到主服务器!”随着指令下达,仪器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变得密集,一道淡紫色的光束从“时空棱镜”中射出,在实验室空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旋转的光点矩阵。“看!这些光点的排列规律,和我们之前模拟的‘跨维度连接模型’完全吻合!”陈博士兴奋地指着屏幕,“这说明我们发现了全新的时空维度连接方式——‘量子纠缠式维度锚定’,它不像传统方式需要依赖固定的时空节点,而是通过量子纠缠效应,直接建立不同维度的瞬时连接!”
江浅凑近观察窗,看着那些仿佛有生命的光点,眼中满是震撼:“这意味着什么?是不是以后的时空旅行,不用再受星门位置的限制了?”陈博士点头:“不仅如此!这种连接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,比现有技术快100倍以上,而且延迟几乎为零。以后跨时空通讯,再也不会出现信号卡顿的问题了。”为了验证这一发现,团队立刻开展了“跨维度信息传递实验”。他们在1913年雾灵山的地脉监测站放置了一台信号接收器,通过“时空棱镜”设备向其发送包含地脉能量数据的信息包。不到1秒,监测站就传来了“接收成功”的反馈,数据准确率高达100%。1913年的地脉守护者周伯,看着监测站屏幕上清晰的数据,对着通讯设备感慨:“以前传递这些数据,要等上大半天,现在一眨眼就到了,这科技真是神了!”
在时空结构研究取得突破的同时,研究院的另一支团队在时空能量存储领域也传来了好消息。能源实验室里,研究员们围着一台拳头大小的银色设备——“序能核心储能器”,正在进行最后的性能测试。这台设备的外壳由1967连最新研发的“超导合金”制成,内部搭载了“时空能量稳态核心”,能将不稳定的时空能量转化为可稳定存储的“序能粒子”。团队负责人李博士拿着测试报告,向江浅介绍:“传统的时空能量存储设备,存储时间最多72小时,能量损耗率超过30%,而这台‘序能核心储能器’,存储时间能达到30天,损耗率控制在5%以内,而且充能速度比以前快5倍。”
说着,李博士将储能器连接到“时空能量采集仪”,仪器屏幕上的能量值开始快速攀升。“你看,现在正在采集1938年战地残留的时空能量,这种能量波动极大,传统设备根本无法稳定存储,但我们的储能器能通过内部的‘稳态核心’,自动调节能量频率,将其转化为稳定的序能粒子。”江浅伸手触摸储能器外壳,只感觉到一丝微弱的温热,“这么小的体积,能存储多少能量?实际应用中方便吗?”李博士笑着说:“它的存储容量相当于10台传统储能设备,而且可以串联使用,无论是装在时空穿梭舱里,还是用于偏远地区的供电,都非常方便。我们已经和1938年的战后重建区达成合作,下周就会送去首批设备,解决当地的供电难题。”
果然,一周后,首批“序能核心储能器”运抵1938年的战后重建区。在重建区的临时供电站,李博士和团队正在安装储能设备。当地居民王大叔好奇地围着设备转,忍不住问:“李博士,这小东西真能解决我们的用电问题?以前一到晚上就停电,孩子们根本没法看书。”李博士笑着启动设备,连接到供电线路:“您看着,我们现在用它给周边三户人家供电,保证24小时不断电,而且电压稳定。”随着设备启动,旁边的灯泡瞬间亮起,发出柔和的光芒。王大叔家的孩子小宇,立刻拿出课本,在灯光下认真阅读起来:“太好了!以后再也不用在煤油灯底下看书了!”
“序能核心储能器”的应用远不止于此。在1967年的城市交通领域,研究院与汽车企业合作,将储能设备应用到“时空能量电动汽车”上。这种汽车无需传统充电桩,只需通过“序能采集板”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时空能量,存入储能器,就能实现续航1000公里。在试驾现场,司机老张驾驶着电动汽车,轻松完成了加速、刹车等一系列操作。“这车子比燃油车还有劲,而且充一次电,能跑一个月,太方便了!”老张兴奋地说,汽车工程师补充道:“以后我们还会在公路旁安装‘时空能量增强器’,进一步提升汽车的充能效率,让电动汽车彻底摆脱续航焦虑。”
在农业领域,“序能核心储能器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913年的序能学堂村,村民们将储能设备与“智能灌溉系统”结合,通过储能器存储的时空能量,为灌溉系统提供稳定动力,同时利用能量调节土壤肥力。村民周大叔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序能稻,对前来回访的李博士说:“以前灌溉要靠天,现在有了这储能器,就算遇到干旱,也能保证水稻有水喝,今年的收成肯定比去年好!”李博士笑着说:“我们还在研发‘便携式序能储能器’,以后你们下地干活,带着它就能为小型农具供电,更方便。”
随着两项核心技术的突破,时空科学研究院吸引了全球科研机构的关注。来自国外的物理学家、能源专家纷纷到访,希望能与研究院开展合作。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上,陈博士和李博士分别介绍了时空维度连接技术和序能核心储能技术,引发了全场的热烈讨论。国外的能源专家琼斯教授,握着李博士的手说:“你们的储能技术,为全球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,我们希望能引进这项技术,应用到我们国家的偏远地区。”陈博士也与国外的时空物理团队达成合作,计划联合开展“跨维度时空旅行模拟实验”,进一步验证新发现的维度连接方式。
江浅在交流会上感慨地说:“时空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,这次的突破只是一个开始。未来,我们会继续深入研究,让时空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,无论是改善人们的生活,还是推动文明的进步,我们都将全力以赴。”
回到研究院,江浅看着实验室里依旧忙碌的科研人员,心中充满了信心。在时空结构研究团队的办公室,陈博士和小林正在绘制“跨维度时空旅行路线图”,计划在一年内开展首次小型载人模拟实验;能源团队的李博士,则在带领团队研发“序能核心储能器二代”,目标是将存储时间延长到60天,损耗率降至3%以下。
深夜的研究院,灯光如星,照亮了科研人员探索未知的道路。从发现全新的时空维度连接方式,到研发出高效稳定的时空能量存储设备,时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,都在为人类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未来的大门。而江浅知道,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探索之路上,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他们去揭开,更多的奇迹等待着他们去创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