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8章 文化传承的深化与创新(1 / 1)
暮春的1967年数字文化传承中心,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,洒在展厅中央的“时空文化全息展台”上。展台内,1913年的苏绣屏风、1938年的战地剪纸、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构件在全息投影下缓缓旋转,游客戴上AR眼镜,伸手就能“触摸”到文物表面的纹理,甚至能看到苏绣艺人刺绣时的虚拟影像。江浅穿着绣有传统云纹的浅蓝色旗袍,正和数字文化专家林博士查看“数字化文化遗产库”的后台数据。“截止到今天,遗产库已经收录了各时空的文化遗产3200多件,其中1913年的传统技艺相关藏品就有800多件,”林博士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说,“我们还在开发‘时空文化漫游’功能,让用户能通过VR技术,‘走进’1913年的古镇戏台、1938年的战地文化站,沉浸式体验不同时空的文化场景。”
江浅点点头,目光落在展台旁一位戴着AR眼镜的老人身上。老人正伸出手,似乎在触摸虚拟的苏绣屏风,脸上满是惊叹。江浅走上前,轻声问道:“大爷,您感觉怎么样?能看清绣品上的细节吗?”老人摘下眼镜,激动地说:“太清楚了!这屏风和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一模一样,连绣线的颜色都分毫不差。我孙女在国外留学,要是能让她也通过这个看看咱们的传统苏绣,就太好了!”江浅笑着说:“大爷,我们的遗产库有线上版本,您让孙女在国外也能登录,不仅能看苏绣,还能看到很多老手艺的制作过程呢!”
为了让数字化文化遗产库更全面,江浅组织团队深入各时空,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。在1913年的江南古镇,团队用8K超高清摄像机和动作捕捉技术,记录下老艺人周奶奶制作“序能刺绣”的全过程。周奶奶的刺绣融合了地脉符文元素,每一针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律。拍摄时,年轻技术员小张扛着摄像机,小心翼翼地跟在周奶奶身后:“周奶奶,您绣这符文的时候,针脚的走向有什么讲究吗?我们想把细节拍得更清楚些,方便以后做成教学视频。”周奶奶停下手中的针线,指着绣布上的纹路说:“这符文的针脚要跟着地脉能量的走向走,像这条线,要从左往右斜着绣,这样才能让能量流动起来。你们拍的时候,可要把这针脚的角度拍仔细了。”
经过三个月的努力,周奶奶的“序能刺绣”制作技艺被完整收录进数字化文化遗产库,团队还为其制作了互动教学视频——用户戴上VR眼镜,就能跟着虚拟的周奶奶学习刺绣针法,屏幕上还会实时显示针脚的正确走向和力度提示。在1913年的古镇小学,老师用这个教学视频给孩子们上手工课,10岁的小女孩阿雅跟着视频学绣小蝴蝶,不一会儿就绣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,翅膀上还带着淡淡的符文纹路。“老师,我以后也要像周奶奶一样,把刺绣手艺传下去!”阿雅举着自己的作品,开心地说。
文化传承的创新,不仅体现在数字化保护上,更体现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、艺术形式的融合中。在1913年的戏曲班社“韵古堂”,班主李师傅正和1967年的多媒体设计师小吴讨论如何将传统戏曲《地脉传奇》与现代技术结合。《地脉传奇》讲述的是1913年地脉守护者守护家园的故事,是当地流传百年的经典剧目,但近年来因形式陈旧,越来越难吸引年轻观众。“小吴,你说的这个‘全息舞台’,真能让我们的戏更好看?”李师傅有些怀疑地问,他从艺四十多年,一直坚守着传统的舞台形式。小吴笑着打开平板电脑,展示自己设计的舞台效果图:“李师傅,您看,我们在舞台后方设置全息投影幕,演出时能投射出1913年的雾灵山实景、地脉能量流动的光影效果;演员的服装上也会安装微型LEd灯,随着剧情发展变换颜色,比如主角施展‘地脉守护术’时,衣服会发出淡绿色的光芒,特别有冲击力。”
为了让李师傅更直观地感受,小吴还带来了一套简易的全息投影设备,现场演示了《地脉传奇》中“祭祀地脉”的片段。当虚拟的雾灵山影像出现在舞台上,演员的服装随着唱腔亮起光芒时,李师傅眼中满是震撼:“太神奇了!这样一改,咱们的戏就像活过来了一样!”两人立刻着手对剧目进行改编,李师傅负责保留戏曲的核心唱腔和身段,小吴则根据剧情设计多媒体效果。在排练现场,年轻演员小林正在练习“地脉守护”的身段,小吴在一旁调试灯光:“小林,你做这个手势的时候,要稍微慢一点,等灯光亮起再定格,这样和全息影像的配合才更默契。”小林按照小吴的建议反复练习,直到动作与光影完美融合。
经过两个月的排练,全新的《地脉传奇》在1913年的古镇戏台首演。演出当天,戏台前人山人海,不仅有熟悉的老戏迷,还有很多年轻人和孩子。当全息投影打造的雾灵山出现在舞台上,演员们穿着带LEd灯的服装登场时,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剧情进行到高潮,主角高举双手施展“地脉守护术”,舞台上瞬间泛起淡绿色的光影,虚拟的地脉符文在空气中流转,与演员的唱腔完美呼应。台下的年轻观众小宇看得目不转睛,激动地对身边的朋友说:“原来传统戏曲这么酷!以后有这样的演出,我一定还来!”首演结束后,李师傅看着台下欢呼的观众,紧紧握住小吴的手:“谢谢你,让咱们的老戏重新火了起来!”
除了戏曲,其他传统技艺也在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中焕发新生。1913年的木雕艺人王师傅,与1967年的工业设计师合作,将传统的瑞兽木雕图案融入现代家具设计,推出了“时空瑞兽系列”家具。这套家具保留了木雕的精美工艺,又加入了简约的现代线条,还在家具底部安装了小型的LEd灯,通电后能投射出瑞兽的影子,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。在家具发布会现场,王师傅看着自己设计的椅子被年轻人争相体验,笑着说:“以前总担心年轻人不喜欢老手艺,现在看来,只要肯创新,老手艺也能跟上时代!”
1938年的战地布艺传承人赵阿姨,则将战地记忆融入现代文创产品。她收集了1938年战士们用过的旧布料,与现代的环保面料结合,制作出带有战地元素的帆布包、笔记本。每个产品上都绣着简单的战地符号,还附带一张小卡片,讲述符号背后的故事。在1967年的文创市集上,赵阿姨的摊位前围满了人,大学生小李买了一个绣有“守护”符号的帆布包:“赵阿姨,这个符号的故事太感人了,我要带着它,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战士们的故事。”
为了推动文化传承的深化与创新,江浅还组织了“时空文化创新大赛”,邀请各时空的文化传承人、设计师、大学生参赛,鼓励他们用创新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。在大赛的获奖作品展上,既有将1913年的剪纸与现代插画结合的绘本,也有把1938年的战地歌谣改编成流行歌曲的音乐作品,还有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传统建筑模型。江浅看着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,感慨地说:“文化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,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。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,传下去。”
夕阳下,1967在数字文化传承中心的展厅里,游客们还在通过AR、VR继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;1913年的古镇戏台上,《地脉传奇》的演出还在继续,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;1938年的文创工作室里,赵阿姨正和年轻人一起设计新的文创产品。文化传承的深化与创新,就像这夕阳下的光芒,既带着传统的温暖,又闪耀着时代的新意,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