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6章 圣像重生(1 / 2)
山楂树的影子在泥炭地上被夕阳拉得很长,像一柄斜插在土地里的剑。我跪在被英军踢翻的圣坛前,指尖抚过泥炭块上凝固的血痕——那是芬恩掌心的血,是我的血,也是无数个爱尔兰信徒的血,此刻正随着暮色变深,渐渐与泥炭的黑融为一体。泥炭的粗糙质感透过指尖传来,混着尚未干透的血渍,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热,仿佛这片土地本身就在呼吸,在接纳这些不屈的印记。
“神父,该走了。”康纳的步枪上还沾着英军的血,他用布擦拭时,动作格外轻,像在抚摸受伤的弟兄。他左颊的伤疤在夕阳下泛着红,十年前德里教堂前的那道伤,每逢阴雨天就会流脓,却也让他比谁都清楚,信仰的伤口从不会真正愈合,只会在反复撕裂中变得更加坚韧。布块擦过枪身的金属表面,发出细微的“沙沙”声,与远处沼泽地的水鸟叫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一种紧张又肃穆的韵律。
我拾起那块最大的圣爵残片,边缘的缺口硌着掌心,像在提醒我1690年那个黎明——博因河战役的硝烟里,那位不知名的神父就是握着这只圣爵,在临死前为起义者诵完了最后一段祷词。残片内侧的刻字“为爱尔兰死,为天主生”被血浸得发亮,笔画间的凹陷里还残留着干涸的血痂,我突然明白,圣爵的破碎从不是终结,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信仰的存在。就像这片土地上的抗争,从未因失败而真正熄灭。
“把圣坛的泥炭块都收好。”我站起身时,黑袍下摆扫过石楠丛,带起一阵细碎的花雨,紫色的花瓣落在沾满血污的手背上,竟有种残酷的美感。“每块都要带走,这是我们的圣物。”石楠花的清香混着泥炭的腥甜,成了此刻最独特的气息。
芬恩抱着捆芦苇跑过来,芦苇叶上还沾着沼泽的露水,在夕阳下闪着晶莹的光。他的掌心缠着艾格尼丝用亚麻布做的绷带,血已经渗了出来,却紧紧抱着怀里的芦苇,像抱着易碎的圣像。“神父,莫琳奶奶说用芦苇编个篮子,能装泥炭块。”他的声音里带着哭腔,却努力挺直脊背,脖颈处的青筋微微凸起,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,“就像当年圣帕特里克用芦苇编十字架那样。”
我望着远处基尔肯尼的方向,那里的天空还残留着淡淡的烟痕——昨夜英军烧毁小教堂的火,连烧了五个时辰,把钟楼的石头都熏成了灰黑色。老神父奥康纳尔被关在镇外的临时监狱里,听说他拒绝进食,只靠着狱卒偷偷塞给他的半块燕麦饼活着,却每天清晨都用盖尔语念祷词,声音穿透铁窗,让监狱外的信徒们听得清清楚楚。有个叫凯蒂的小女孩说,每天天不亮,她就搬个小板凳坐在监狱墙根下,把奥康纳尔神父的祷词一句句记下来,回家后抄在烟盒背面,分给那些没来得及去听的老人。
“我们先去基尔肯尼。”我把圣爵残片塞进怀里,紧贴着胸口的十字架——那用1798年起义者步枪零件熔铸的十字架,边缘的弹痕已经被体温焐得发亮,仿佛有了生命。“奥康纳尔神父在等我们,基尔肯尼的信徒在等我们,爱尔兰的土地也在等我们。”
往基尔肯尼去的路上,暮色像潮水般漫过来,先是染红了天边的云,再一点点浸透整片沼泽,最后连空气都成了深紫色。芬恩用芦苇编的篮子里装着圣坛的泥炭块,每走一步,泥炭与芦苇摩擦就发出“沙沙”的声,像在低声祈祷。艾格尼丝走在最前面,她黑袍下的旧伤被荆棘划破,血顺着小腿流进靴子里,在泥地上留下一串浅红的脚印,却始终保持着最快的速度——1848年在狱中被电击的经历,让她比谁都懂得,黑暗里的拖延意味着什么。她的呼吸有些急促,却从不停歇,偶尔回头看一眼落在后面的我们,眼神里满是催促,像一只护崽的母狼。
经过一片被烧毁的村庄时,废墟里突然传来婴儿的哭声,微弱却执着,像一缕不肯熄灭的火苗。康纳举起步枪警惕地靠近,枪栓“咔哒”一声上了膛,他示意我们留在原地,自己猫着腰钻进一间塌了半边的茅屋。片刻后,他探出头招手,脸上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神情。
我们走进去才看见,一个年轻的母亲正用黑袍裹着孩子,缩在墙角画着十字。她的屋顶被英军的炮弹掀了,墙壁上还留着碗口大的弹孔,阳光从破洞里斜射进来,刚好落在她怀里那本用塑料袋裹好的《圣经》上,书页被烟火熏得发脆,却完整无缺。她的手指冻得通红,画十字的动作却异常坚定,每一笔都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。
“是玛格丽特家的媳妇。”艾格尼丝认出了她,声音里带着哽咽,眼眶瞬间红了,“她丈夫上个月在反抗军里牺牲了,就埋在沼泽的芦苇丛里,连块墓碑都没有。”
年轻母亲看见我们时,突然跪了下来,怀里的婴儿吓得哭出声,小脸皱成一团。“神父,求您为我的孩子洗礼。”她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芦苇,却死死护住怀里的《圣经》,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,“英军说天主教徒的孩子都是魔鬼,我要让天主认得他,认得他是爱尔兰的孩子。”
我让芬恩在废墟里找块平整的石板,那石板上还留着炮弹灼烧的焦黑痕迹,却异常光滑。康纳用刺刀在石板上刻出十字,刀刃与石头摩擦发出刺耳的“咯吱”声,在寂静的废墟里格外清晰。艾格尼丝从陶罐里倒出仅存的圣油——那是莫琳奶奶藏了三年的圣油,用蜂蜡封着,此刻倒在掌心,泛着微光,像凝固的星辰。婴儿的哭声在废墟里回荡,我蘸着圣油,在他的额头上画十字时,指尖感受到他皮肤的温热,突然明白,英军可以烧毁教堂,却烧不掉母亲怀里的信仰;可以砸碎圣像,却砸不碎新生的希望。这小小的生命,就是最顽强的见证。
离开村庄时,年轻母亲塞给我块烤土豆,是用英军炸塌的灶台里残存的余温烤的,皮上还沾着灰。“神父,带着路上吃。”她的眼睛里闪着光,那光芒比天上的星星还要亮,“我丈夫说过,爱尔兰的土豆就算在石头缝里,也能长出新的芽。”我咬了一口,土豆的淀粉在舌尖化开,混着烟火的气息,竟有种难以言喻的甘甜。
月光爬上基尔肯尼镇外的城墙时,我们躲在护城河的芦苇丛里。城墙的砖缝里还留着1641年起义时的箭簇,锈得发绿,尖头却依然锋利,像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从未中断的抗争。芬恩用芦苇叶做成哨子,吹出三短一长的信号——这是我们与镇内信徒约定的暗号,模仿夜鹰的啼叫,英军总以为那是普通的鸟声。他吹哨时,脸颊鼓鼓的,像含着颗石子,眼神却异常专注,生怕吹错一个音符。
城墙上的哨兵换岗时,发出“哐当”的军靴声,沉重而规律,敲在石板路上,也敲在我们的心上。我看见他们腰间挂着从教堂抢来的圣像碎片,耶稣的手指被掰断了,圣母的脸颊被划得面目全非,却依然被他们当作炫耀的战利品,在月光下晃来晃去,金属链撞击着甲胄,发出刺耳的声响。
“那些碎片……”芬恩的声音里充满愤怒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的绷带,血珠立刻渗了出来,“我们能抢回来吗?”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,像只被激怒的小兽。
我按住他的肩膀,指腹触到他单薄的骨头,那骨头硌得人有些疼,却像触到爱尔兰年轻的脊梁。“会回来的。”我的目光越过城墙,落在镇中心的方向,那里隐约有灯火闪烁,“当信仰的火焰烧得足够旺时,所有被夺走的,都会以更坚韧的方式回来。”就像被踩进泥里的种子,总有一天会顶开石块,冒出新芽。
城墙下的暗门被悄悄拉开,露出莫琳奶奶的孙子汤米的脸。他才十三岁,个头还没步枪高,左耳缺了半只,是去年被英军的皮鞭抽的,伤口边缘至今留着不平整的疤痕。可他眼神里的光,却比谁都亮。“神父,快进来,奥康纳尔神父在阁楼等您。”他的声音压得极低,却透着难掩的兴奋,手心还攥着块刚烤好的面包,热气透过油纸渗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