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4集:《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决策标准》(1 / 1)
暴雨如注,黄浦江上空的云层压得极低,像一块浸透了墨汁的绒布,将整座城市的霓虹都揉成了模糊的光斑。林砚舟坐在“星途科技”自动驾驶测试车的副驾位上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车门内侧的碳纤维纹路——这是公司研发的第五代L4级自动驾驶系统“方舟-5”的终极路测,目的地是位于浦东临港的智能汽车伦理评估中心。
“当前车速65k\/h,前方500米进入隧道群,降水等级维持暴雨,路面摩擦系数0.32,建议保持车距15米。”车载AI的电子音平稳无波,仪表盘上的实时路况图以每秒30帧的频率更新着,红色的警示线在隧道入口处轻轻闪烁。林砚舟抬眼看向窗外,雨刷器以最快频率摆动,却仍无法完全驱散挡风玻璃上的水幕,远处的车流像一串模糊的彩色灯珠,在雨雾中缓缓蠕动。
作为“星途科技”的首席伦理工程师,林砚舟这三个月来几乎是在测试车里度过的。从早高峰的陆家嘴环路到深夜的郊区省道,从晴空万里到暴雪封路,“方舟-5”的算法已经处理了超过1200种突发场景,但今天的路测不同——评估中心将在隧道内设置“伦理困境模拟场景”,这是决定“方舟-5”能否获得上市许可的关键一环。
“林工,还有10分钟到达隧道入口,评估中心那边刚刚发来最终确认,模拟场景A和场景b将随机触发,没有提前预案。”后座的测试工程师小陈递过来一杯热咖啡,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,“听说这次的场景是参考了去年德国那起自动驾驶事故设计的,连行业协会的专家都来现场了。”
林砚舟接过咖啡,指尖传来的暖意让她稍微放松了些。她想起去年德国的那起事故:一辆L3级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突发状况,前方突然出现失控的货车,而右侧车道有正常行驶的摩托车,算法在0.5秒的决策窗口期内选择了紧急制动,最终还是与货车追尾,导致驾驶员重伤。这起事故引发了全球对自动驾驶伦理决策的激烈讨论——当“不可避免的伤害”发生时,算法应该优先保护车内人员,还是车外的第三方?
“伦理决策不是数学题,没有唯一解,但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。”林砚舟轻声说,目光落在仪表盘上的“伦理决策模块”图标上——那是一个由蓝色线条构成的天平,天平两端分别标注着“车内安全”和“公共安全”,这是她和团队花了半年时间,结合法律条文、社会调查数据和伦理哲学理论制定的核心框架,“我们的算法不是要‘选择谁生谁死’,而是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‘伤害最小化’的方案。”
就在这时,车载AI突然发出了急促的提示音:“警告!前方隧道内检测到突发场景,场景b触发,距离300米,请做好准备。”仪表盘上的实时画面瞬间切换,隧道内的监控摄像头传来的画面显示:隧道中段的应急车道上,一辆故障车没有按规定摆放警示标志,而更前方的主车道上,有一名穿着反光背心的维修工人正蹲在地上检查路面,他的身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。
“方舟-5”的车速瞬间降至50k\/h,算法开始疯狂运算。林砚舟的心跳骤然加速,她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决策路径图:如果继续直行,需要在2.3秒内完成制动,但路面湿滑,即使触发AbS和ESp,刹车距离仍需要45米,极有可能撞上维修工人;如果向左侧变道,左侧车道有一辆匀速行驶的SUV,两车横向距离仅1.8米,变道可能导致剐蹭,进而引发连环事故;如果向右侧变道,应急车道的故障车距离只有30米,碰撞风险更高。
“决策窗口期倒计时:1.5秒,1.4秒……”电子音的节奏突然加快,林砚舟的手心渗出了冷汗。她想起三个月前和父亲的对话——父亲是退休的交通警察,去年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时被失控的货车撞伤,至今仍在康复中。当时父亲躺在病床上,握着她的手说:“砚舟,我这辈子见了太多交通事故,人在突发状况下的反应往往是混乱的,但机器不一样,机器的每一个决策都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敬畏,不管是车内的,还是车外的。”
“当前决策:优先执行‘伤害最小化’方案,触发分级制动,同时向左侧车道发出变道请求,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,提示后方车辆减速。”车载AI的声音再次响起,仪表盘上的红色警示线变成了黄色,制动系统开始以“渐进式”方式施加制动力——不是猛地踩死刹车,而是先以30%的力度减速,给左侧车道的SUV留出反应时间,同时车载雷达持续扫描SUV的车速和距离,计算最佳变道时机。
林砚舟的眼睛死死盯着前方,雨幕中,维修工人似乎还没意识到危险,仍在低头检查路面。1秒,0.8秒,0.5秒……就在“方舟-5”距离维修工人还有20米时,左侧车道的SUV终于做出了反应,轻微向左侧偏移,留出了1.2米的横向空间。“方舟-5”的方向盘以每秒15度的速度平稳转动,车身像一条灵活的鱼,精准地从故障车和SUV之间穿过,最终在维修工人前方5米处完全停下。
刺耳的刹车声在隧道内回荡,林砚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。她转头看向维修工人,对方终于抬起头,脸上满是惊魂未定的表情,朝着测试车用力挥了挥手——那是评估中心安排的“演员”,但刚才的惊险场景,却让林砚舟感觉像真的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。
“测试结束,‘方舟-5’在场景b中的决策响应时间0.42秒,制动距离38.5米,变道成功率100%,未造成任何模拟伤害。”车载AI的电子音恢复了平稳,仪表盘上弹出了绿色的“测试通过”字样。小陈兴奋地拍了下手:“成了!林工,我们的算法真的做到了!”
林砚舟却没有立刻露出笑容,她打开车载电脑,调出刚才的决策日志——算法在0.42秒内不仅计算了物理层面的制动距离和变道空间,还调用了“社会价值权重”数据库:维修工人属于“无防护的道路使用者”,在伦理优先级中高于普通车辆,而左侧SUV的驾驶员系了安全带,车辆配备了侧气囊,剐蹭造成的伤害风险低于撞击行人。这些参数不是凭空设定的,而是团队对全国30万份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。
“伦理决策的核心不是‘选A还是选b’,而是让算法理解‘为什么选A而不选b’。”林砚舟指着日志上的一行数据说,“你看这里,算法在决策时还考虑了维修工人的年龄——根据监控画面识别,他大概50岁左右,属于家庭主要劳动力,这也是我们在‘社会价值权重’中加入的参数之一。但这不是‘歧视’,而是基于数据的理性判断:保护家庭主要劳动力,在长期社会影响层面,能减少更多的间接伤害。”
车子缓缓驶出隧道,雨势渐渐变小,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,在黄浦江面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。小陈看着窗外的景色,突然问道:“林工,如果刚才的场景里,维修工人是个小孩,算法会改变决策吗?”
林砚舟沉默了片刻,然后认真地说:“会。我们的算法里有‘特殊群体保护条款’,儿童、老人、残疾人等弱势群体,在伦理优先级中会被赋予更高的权重。但这不是算法的‘自主选择’,而是我们把社会共识转化成了可执行的代码——上个月我们做过一次社会调查,超过87%的受访者认为,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优先保护儿童,这就是算法的价值取向来源。”
说话间,“星途科技”的大楼已经出现在视野里,楼前的广场上挤满了记者和行业代表——他们都在等待“方舟-5”的路测结果。林砚舟下车时,评估中心的主任老周快步走了过来,握着她的手说:“砚舟,恭喜!‘方舟-5’的伦理决策表现是目前所有测试车型里最好的,尤其是在场景b中,算法不仅避免了直接伤害,还考虑到了后续的社会影响,这正是我们想要的‘负责任的自动驾驶’。”
“负责任的自动驾驶,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,更需要明确的伦理底线。”林砚舟看着广场上的人群,声音坚定,“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制定‘方舟-5’的伦理决策标准,前后修改了17个版本,参考了12个国家的法律条文和伦理指南,但最核心的原则始终没变——算法可以计算距离、速度和概率,但不能计算生命的价值。所有的决策标准,最终都要回归到‘人’本身。”
当天下午,“星途科技”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公布了“方舟-5”的伦理决策标准白皮书。白皮书里明确规定了“生命优先于财产”“弱势群体优先于普通群体”“公共安全优先于个体便利”等三大核心原则,同时附上了详细的算法决策流程图和数据来源说明。
发布会结束时,林砚舟收到了父亲发来的视频通话。画面里,父亲坐在轮椅上,身后是客厅墙上挂着的“交通安全先进个人”奖状,他笑着说:“砚舟,我看了发布会的直播,你们做得好!自动驾驶不是要取代人,而是要比人更懂得珍惜生命,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样子。”
林砚舟看着父亲的笑容,眼眶微微湿润。她转头看向窗外,夕阳正缓缓沉入黄浦江,金色的余晖将整座城市染成了温暖的色调。远处的马路上,一辆辆汽车在车流中平稳行驶,车灯像一串明亮的星星,照亮了城市的夜晚——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当“方舟-5”真正行驶在这些道路上时,每一次刹车、每一次变道,都将带着对生命的敬畏,为这个城市的交通安全筑起一道无形的屏障。
而林砚舟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自动驾驶的伦理决策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会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、技术的进步和法律的完善不断调整。但无论如何,“尊重生命”这一核心原则,永远不会改变——这是她和团队在无数个日夜的测试和讨论中,得出的最坚定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