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6章 田垄与梯田(2 / 2)
解决了清溪镇的突发问题,全家又赶往云栖镇。云栖镇的土壤偏酸,大豆-艾草共生系统的益菌活性比合作社低了15%,稻苗的生长速度也稍慢。“爸爸,酸性土壤会影响有益菌的生长吗?”叶澜拿着土壤酸碱度检测仪,看着显示的ph值5.2,疑惑地问。
萧凡点点头:“没错,我们之前的大豆-艾草更适合中性土壤,在酸性土壤里,益菌的繁殖会受到抑制。”
萧汀突然想起在合作社看到的紫云英:“王大叔说紫云英能改良酸性土壤,我们能不能把紫云英和艾草、大豆一起种?”
这个提议让萧凡眼前一亮。他立刻联系陈教授,确认紫云英的耐酸特性和共生兼容性。随后,全家带着孩子们在云栖镇试点田划出一小块实验区,种植了“大豆+艾草+紫云英”的混合共生植物,同时调整了益菌载体的配方,加入了耐酸的腐殖土。
叶澜和萧汀每天都去观察实验区的作物生长情况,记录土壤酸碱度和益菌活性的变化。“姐姐,你看紫云英发芽了!”萧汀指着田里嫩绿的小苗,“土壤ph值变成5.5了,益菌活性也升到48%了!”
经过半个月的观察,混合共生植物的效果显着:土壤酸碱度稳定在5.5-6.0之间,益菌活性提升到60%,稻苗的生长速度也赶上了合作社试点田。“成功了!”叶澜兴奋地在App里更新了“云栖镇专属共生配方”,推送给当地农户。
在解决不同区域问题的过程中,智能化防护系统也在不断完善。叶澜编写的数据可视化程序,不仅能显示土壤益菌活性、作物生长趋势,还能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、土壤数据,自动推荐最优的种植方案;萧汀的“虫害智能监测盒”升级了红外感应功能,能自动计数虫害数量,App会根据虫害密度推荐是否需要补施天然驱虫剂(艾草精油稀释液)。
与此同时,系统的行业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。经过农业农村局的技术鉴定,该系统被评为“南方稻区重点推广农业技术”,受邀参加南方农业博览会。
博览会当天,叶澜和萧汀穿着整齐的小实验服,作为“青少年科研代表”站在展位前。叶澜拿着平板电脑,向参观的农户和专家演示智能化App的操作:“大家看,这是监测首页,绿色代表一切正常,点击这里就能看到虫害监测盒的实时画面……”萧汀则拿着改良后的纤维网支架和虫害监测盒,给大家讲解设计原理:“这个支架能调角度,梯田也能用;这个盒子里有艾草精油,能吸引虫子,手机上就能看到有没有虫害……”
他们的演示吸引了大批观众,不少农户当场扫码下载App,预定试点名额;还有媒体记者围过来采访,萧汀对着镜头,一脸认真地说:“我们的系统能抗台风、防虫害,还能让农民伯伯种稻子更省心,我想让更多地方的稻田都能用上它!”
博览会结束后,系统的知名度大幅提升,岭南省内多个农业合作社都发来合作申请。全家带着孩子们,开始了更广泛的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。他们走过清溪镇的高山梯田,穿过云栖镇的酸性稻田,踏过松涛镇的丘陵稻区,每到一个地方,都根据当地的气候、土壤、地形特点,调整系统参数,形成“一地一策”的推广方案。
叶澜的科研报告《南方稻区低成本智能防护系统的研发与应用》,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。站在领奖台上,她拿着奖状,心里满是感慨:“这段科研之旅,让我明白科学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,而是要走进田间地头,解决实际问题。”
萧汀则整理了一本厚厚的《小顾问实操指南》,里面记录了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、解决方案和农户的实用技巧,还画了很多生动的示意图。他把指南打印出来,送给每一个参与试点的农户:“这是我和姐姐总结的‘错题本’,大家遇到问题可以照着看,也可以随时给我们打电话!”
丰收季再次到来,各个试点田都迎来了大丰收。清溪镇梯田的水稻亩产达到630公斤,云栖镇酸性土壤试点田亩产620公斤,都远超当地传统种植的亩产水平。合作社的王大叔带着几位农户代表,特意赶到博览会现场,给全家送来了一块刻着“科研助农,青春有为”的牌匾。
“萧老师,之澜,还有这两位小顾问,谢谢你们!”王大叔握着萧凡的手,激动地说,“今年我们合作社的稻田不仅没受台风和虫害影响,还比去年多收了三成粮食,这都是你们的功劳!”
叶澜和萧汀接过牌匾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他们看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户们脸上洋溢的笑容,突然明白了萧凡常说的“科研的意义”——不是获得多少奖项,不是申请多少专利,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,帮助更多人实现丰收的愿望。
为了让更多孩子感受到农业科研的乐趣,传承科研精神,全家在合作社设立了“青少年农业科研实践基地”。他们把部分试点田划出来,供当地中小学生参观、实验;叶澜和萧汀当起了“小导师”,带着孩子们观察土壤益菌、安装监测设备、记录作物生长数据。
“大家看,这是我们的虫害智能监测盒,里面的艾草精油能吸引虫子,手机上就能看到有没有虫害……”萧汀带着一群小朋友,蹲在田埂上,认真地讲解着设备的原理;叶澜则在旁边,指导孩子们用简易仪器测量土壤湿度,记录在观察册上。
萧凡和叶之澜站在田埂边,看着孩子们认真的身影,相视而笑。叶之澜轻声说:“没想到孩子们能成长这么快,从一开始跟着我们做实验,到现在能当小导师,还能自己解决田间问题。”
萧凡点点头,目光望向远方的稻田:“农业的未来,藏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行动力里。我们的科研之路还很长,接下来,我们可以探索盐碱地适配版的系统,让更多类型的土地都能实现高产……”
夕阳西下,金色的阳光洒在梯田上,层层叠叠的稻浪随风起伏,像一幅美丽的画卷。叶澜和萧汀带着小朋友们,在田埂上种下了新的大豆苗、艾草苗和紫云英苗,也种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他们的科研之旅,还在继续。从实验室的菌落图谱到模拟仓的极端测试,从平原稻田到山区梯田,从简单的防护系统到智能化的科研成果,他们用热爱与坚持,守护着南方的金色稻浪,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。而这份对科学的热爱、对农业的责任,终将像土壤里的有益菌一样,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,传承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