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7章 新尝试(1 / 2)
盐霜田的新尝试:幼童灵感里的田垄智慧
丰收的锣鼓声还在潮汕合作社的田埂上回荡,王大叔领着个皮肤黝黑、裤脚沾泥的妇人走进院子,脸上带着几分焦急:“萧老师,之澜,你们快给瞅瞅,张阿姨家那几块‘靠海田’,今年又出问题了!”
张阿姨手里攥着一把湿漉漉的泥土,摊开在萧凡面前,土块上泛着一层薄薄的白霜,阳光下看得格外明显:“这田离韩江入海口近,也就二三里地,每年雨季过后,地里就冒这白花花的,跟撒了层细盐似的。稻种播下去,发芽率连一半都不到,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苗,叶子也是蔫蔫的发黄,你们的智能系统能不能帮帮忙?”
萧凡捏起一点带霜的泥土,放在鼻尖闻了闻,又用指尖捻了捻,转头对叶之澜说:“是土壤轻盐碱化,海边水汽重,地下水含盐量高,雨季雨水下渗后,盐分又跟着返到地表,抑制稻种发芽和根系生长。”
叶澜和萧汀正蹲在院子里,给前几天收集的土壤样本贴贴纸——红贴纸标着“云栖镇酸土”,绿贴纸是“合作社沃土”,听到“盐”字,萧汀立刻抬起头,圆脸蛋上满是好奇:“盐?是妈妈做菜放的盐吗?稻苗也怕咸呀?”
叶澜也跟着凑过来,小手指戳了戳张阿姨手里的土块:“白花花的,像冬天窗户上的霜霜。”
“这可不是霜,是盐霜。”叶之澜笑着摸了摸孩子们的头,转头对张阿姨说,“您别急,我们先去田里看看,摸清情况才能想办法。”
第二天一早,全家就跟着张阿姨往那片“靠海田”走去。田块就在合作社东侧的低洼处,远处能看到隐约的海岸线,海风带着淡淡的咸腥味吹过来。田里的土色比其他田块偏白,踩上去有些板结,零星长着几丛瘦弱的稻苗,叶子边缘卷着焦黄色。
萧凡拿出土壤检测仪,插入土中,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:“土壤含盐量0.3%,pH值7.8,属于轻度盐碱化,问题不算特别严重,但确实影响水稻生长。”他蹲下来,拨开表层土,发芽时根系碰到高盐土壤,就会缺水枯萎,这就是发芽率低的原因。”
萧汀拿着小铲子,在田埂边挖了个小坑,坑底的泥土更湿,白霜也更明显。他用铲子挑起一点,尝了尝(刚碰到舌尖就吐了出来),皱着小眉头喊:“好咸!比妈妈做的菜还咸!稻苗喝了咸水,肯定不舒服!”
叶澜也学着萧凡的样子,用小杯子装了不同地方的土壤样本,分别贴上白贴纸,还在贴纸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哭脸:“这些土不好,稻苗不喜欢。”
张阿姨站在田埂上,叹了口气:“这片田以前是好田,就是这几年海边围堤加固后,地下水排不出去,才慢慢变成这样。我们试过多浇水冲盐,可水一停,盐又返上来,还浪费水;也试过换土,可这么大一片田,换土成本太高,实在扛不住。”
叶之澜安慰道:“张阿姨,您别愁,我们之前解决了酸性土壤的问题,这次盐碱地也能试试找办法。盐分怕被水冲走,也怕被植物吸收,说不定能像云栖镇种紫云英那样,找些能‘吃盐’的植物来帮忙。”
“吃盐的植物?”萧汀眼睛一亮,突然想起上次在农业大学实验室看到的图片,“爸爸,我记得有个长在海边的草,叫什么蓬子,是不是能在咸水里长?它会不会吃盐呀?”
萧凡心里一动,萧汀说的是海蓬子,一种耐盐性极强的滨海植物,确实能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盐分,还能改良盐碱地。“汀汀说得对!海蓬子是个好主意!”他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,“我们可以试试在稻田周边种海蓬子,让它吸收一部分盐分,再搭配耐盐的益菌和改良后的滴灌系统,应该能缓解土壤返盐的问题。”
叶澜也跟着点头,小手里攥着样本杯:“还要给土壤多浇水,把盐冲下去!”
“不能多浇哦。”萧凡耐心解释,“浇水太多会导致土壤缺氧,反而影响稻苗生长,得用‘少量多次’的方式,既能冲掉表层盐分,又不会让土壤积水。”
回到合作社,全家立刻召开了“盐霜田攻坚会”。萧凡铺开田块地图,指着靠海田的位置:“这片田地势低洼,地下水水位高,盐分容易往上返,所以第一步要改善排水,在田边挖浅沟,让多余的咸水及时排出去;第二步种海蓬子,沿着田埂和田间沟渠种植,形成‘吸盐带’;第三步改良滴灌系统,改成小流量、高频次的灌溉模式,每次灌溉量控制在5-8毫米,每周灌溉3次,既能淋盐,又能保持土壤湿润;第四步调整益菌配方,加入耐盐的芽孢杆菌,提高土壤抗盐能力。”
叶之澜补充道:“还要在APP里加个‘土壤盐分监测’功能,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含盐量,超过0.25%就提醒农户灌溉淋盐,这样更精准。”
孩子们虽然听不懂复杂的技术术语,但也跟着凑在地图旁,萧汀用蜡笔在田埂边缘画了一圈小小的海蓬子,叶澜则在旁边画了很多小雨滴,代表“少量多次浇水”。
接下来的半个月,全家和张阿姨一起,开始改造这片靠海田。萧凡带着农户在田边挖了宽30厘米、深20厘米的浅沟,沟里铺了一层碎石,方便排水;叶之澜联系种子供应商,采购了海蓬子种子,又和萧凡一起筛选耐盐益菌,调整配方;叶澜和萧汀则当起了“小帮手”,跟着农户一起翻整田埂,把海蓬子种子撒在翻好的土壤里。
萧汀撒种子的时候,格外认真,小手抓一把种子,小心翼翼地撒在田埂上,还会用小铲子把种子轻轻埋进土里:“海蓬子快发芽,快帮稻苗吃盐呀!”
叶澜则拿着小水壶,给撒好的种子浇水,嘴里念叨着:“少量多次,不能多浇哦。”
播种海蓬子后,萧凡又给靠海田装上了改良后的滴灌系统,每个滴头的流量都调小了一半,还在田间安装了土壤盐分传感器,连接到智能化APP上。叶之澜则在APP后台设置了盐分预警阈值,当含盐量超过0.25%时,APP就会推送语音提醒:“土壤盐分偏高,建议进行淋盐灌溉!”
张阿姨每天都会打开APP,查看土壤盐分和湿度数据,听到提醒就会启动滴灌系统。她看着田埂上慢慢冒出的嫩绿海蓬子芽,心里渐渐有了底气:“萧老师,这海蓬子真能管用吗?”
“您放心,过段时间您就能看到效果了。”萧凡信心满满,“海蓬子发芽后,根系会快速生长,吸收土壤里的盐分,等它长成后,我们还能把它割下来埋进田里,腐烂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,进一步改良土壤。”
可没过几天,张阿姨就着急地打来电话:“萧老师,不好了!海蓬子发芽了,可稻种播下去后,还是有很多没发芽,发芽的苗也长得很慢,叶子还是黄的!”
全家立刻赶到靠海田,果然,田里的稻种发芽率只有三成左右,长出的稻苗叶片发黄,茎秆瘦弱。萧汀蹲在田里,看着发黄的稻苗,小嘴撅了起来:“海蓬子怎么没帮忙呀?”
萧凡拿出土壤检测仪,再次测量土壤含盐量,显示0.28%,比之前降了一点,但还是偏高。他又仔细观察了稻苗,发现根系很短,而且颜色偏褐,像是被盐分灼伤了。“问题出在播种时机上。”萧凡皱着眉头说,“我们应该先种海蓬子,让它吸收一段时间盐分,再播稻种,现在同时播种,海蓬子还没起到吸盐作用,稻种还是受了盐分影响。”
叶之澜也有些着急:“那怎么办?要不要把稻苗拔掉重新种?”
“不用,现在补种还来得及。”萧凡说,“我们先加大一次灌溉量,把土壤盐分再冲一冲,然后补种耐盐性更强的水稻品种,再给稻苗根部施一点耐盐营养液,帮助它们恢复生长。”
萧汀突然想起什么,拉了拉萧凡的衣角:“爸爸,王大叔家的大豆!大豆是不是也能帮稻苗?”
之前在云栖镇,他们用大豆+艾草+紫云英的组合改良酸性土壤,大豆的根瘤菌能固氮,改善土壤肥力。萧凡眼前一亮:“对呀!大豆也有一定的耐盐性,我们可以在稻田里穿插种植少量大豆,既能固氮,又能和海蓬子配合,进一步改良土壤。”
说干就干,全家立刻行动起来。萧凡联系种子站,采购了耐盐水稻品种和大豆种子;叶之澜调配耐盐营养液,用可降解的纸袋装好,做成“苗肥包”;叶澜和萧汀跟着农户一起,在缺苗的地方补种水稻,又在水稻行间每隔一米种上一棵大豆。
萧汀种大豆的时候,特意把种子埋在稻苗旁边,小声说:“大豆姐姐,你要好好长,帮稻苗弟弟挡住盐哦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