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9章 灵感接力(1 / 2)
田埂上的灵感接力
推广会结束后,叶之澜的手机就没停过,来自全省各地的合作申请像雪片般飞来。萧凡对着后台不断刷新的需求清单,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:“山区缺水的有三家,内陆碱性土壤的占了一半,还有两个沿海围垦田,情况比咱们潮汕本地复杂多了。”
叶之澜正给萧汀和叶澜整理小研究员背包——里面装着放大镜、涂鸦本、彩色贴纸和简易感官记录表,闻言抬头:“先从离得最近的青雾山入手吧,那边农户说滴灌管老堵,种的海蓬子长得稀稀拉拉,正好顺路看看地形。”
萧汀趴在桌上,用蜡笔在本子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水管,旁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:“妈妈,水管为什么会堵呀?是不是有小虫子住进去了?”
叶澜挨着哥哥坐,认真补充:“可能是泥土进去了,我上次看到爷爷浇菜,水管里流出过小泥块。”
姐弟俩的对话让叶之澜会心一笑,她揉了揉两个小家伙的脑袋:“到了山上就知道了,咱们的小研究员要帮妈妈仔细观察哦。”
驱车两小时,车子终于驶进青雾山深处。山路崎岖,最后一段只能徒步前行。刚走到田埂边,就看到农户老周正蹲在地里发愁,手里拿着一截被剪断的滴灌管,管口结着一层厚厚的泥垢。“之澜老师,你们可来了!”老周站起身,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,“这滴灌系统装了才半个月,就堵得水都流不动了,海蓬子缺水分,叶子都蔫了。”
萧汀立刻挣脱妈妈的手,跑到田边蹲下,举着放大镜凑到水管口:“哇,这里有好多小石子!还有黏糊糊的东西!”他回头朝叶澜招手,“妹妹快来看,比你画的泥块还大!”
叶澜赶紧跑过去,把涂鸦本摊在膝盖上,用铅笔仔细勾勒出水管口的泥垢和小石子,还不忘用红色蜡笔在旁边标注:“水管里的‘小障碍’。”
叶之澜接过老周手里的滴灌管,对着阳光查看:“山里的水源多是溪流,含沙量高,加上土壤颗粒细,时间长了就容易沉积堵塞。”她蹲下身,拨开田边的杂草,发现溪流里果然漂浮着细小的泥沙,“萧凡,你看能不能在进水口加个过滤装置?”
萧凡已经打开笔记本电脑,正在调取当地的水源数据:“普通滤网容易堵,得弄个方便清理、又能适配山区溪流的。”他话音刚落,就看到萧汀举着个东西跑过来,是个竹编的小筛子,是刚才路过老周家院子时顺手拿的。
“爸爸,用这个!”萧汀把筛子递到萧凡面前,“奶奶筛米就是用这个,小石子和泥土都漏不下去!”
萧凡眼睛一亮,接过筛子比划了一下:“这个思路好!竹筛孔径均匀,而且山里随处可见竹子,农户自己就能做。”他立刻在电脑上绘制草图,“我们可以做个多级过滤接头,外层用竹筛挡大颗粒泥沙,内层加一层细纱网过滤小杂质,还能拆下来清洗,方便又实用。”
叶之澜也跟着点头,转头对老周说:“周大哥,你找几个村民,咱们现在就动手做样品。”
老周一听有办法,立刻召集了几个乡亲。萧凡指导大家砍伐粗细合适的竹子,劈成竹条编织成大小匹配的筛子;叶之澜则带着孩子们在田边收集细纱网和绑绳,萧汀负责递东西,叶澜则在涂鸦本上记录每一步操作,还不忘用贴纸标记“竹筛”“纱网”这些关键部件。
“妹妹,你看这个竹筛编得好不好?”萧汀指着一个刚编好的筛子问。
叶澜凑近看了看,摇摇头:“这里的缝隙太大了,小泥沙会漏进去。”她拿起一根细竹条,“要像这样编得密一点。”
乡亲们见状都笑了:“这小丫头观察得真仔细,比我们还懂行!”
忙活了一下午,三个简易多级过滤接头就做好了。萧凡把它们安装在滴灌系统的进水口,打开阀门,清澈的溪水经过竹筛和纱网过滤后,顺畅地流入滴灌管,再也没有堵塞的情况。老周看着田里重新喝到水的海蓬子,激动地握住萧凡的手:“萧老师,之澜老师,真是太谢谢你们了!还有这两个小宝贝,真是咱们的福星!”
萧汀挺着小胸脯,骄傲地说:“这是我想到的竹筛办法!”
叶澜也把涂鸦本递给老周,小声说:“周爷爷,这是安装步骤,我画下来了,你以后清洗的时候可以看。”
老周接过本子,看着上面稚嫩却清晰的图画,眼眶都有些湿润:“好,好,爷爷一定好好收着,以后教其他乡亲怎么弄。”
离开青雾山时,天色已经擦黑。车子行驶在山路上,萧汀和叶澜靠在后排座椅上,没多久就睡着了,小手里还紧紧攥着涂鸦本。叶之澜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,轻声对萧凡说:“真没想到,孩子们的一个小发现,能解决这么大的问题。”
萧凡握住她的手,目光温柔:“这就是他们的厉害之处,没有思维定式,总能从生活里找到最简单的答案。咱们接下来要去的黄土坡,土壤碱性超标,海蓬子都快长不起来了,说不定孩子们还能给我们带来惊喜。”
三天后,一行人来到黄土坡村。这里的田地一片枯黄,海蓬子长得又矮又瘦,叶子边缘还泛着焦黄色。农户赵婶领着他们走进田里,叹了口气:“之澜老师,我们照着你说的比例施了有机肥,也监测了盐分,可就是长不好,你看看这土,硬得跟石头似的。”
叶之澜蹲下身,抓起一把土壤,手感粗糙坚硬,松开后还会结块。“土壤碱性太高,有机质含量不足,海蓬子根系扎不下去,吸收不了养分。”她起身查看周围的环境,发现田埂边长着一片长势茂盛的野草,叶片翠绿,和田里的海蓬子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妈妈,你看这里的草!”叶澜率先发现了异常,拉着叶之澜的衣角指向那片野草,“它们长得好高呀,和别的草不一样。”
萧汀也跑过去,蹲在野草旁边仔细观察:“这个草的根好长,还毛茸茸的。”他用小手轻轻拨开土壤,露出野草密密麻麻的根系。
萧凡立刻拿出取样袋,挖了几株野草和旁边的土壤:“我回去检测一下,看看这草是不是耐碱,能不能从土壤里吸收碱性物质。”
回到合作社的实验室,萧凡连夜进行检测。第二天一早,他拿着检测报告兴奋地找到叶之澜:“有发现!这种草叫碱蓬草,耐碱能力特别强,根系还能分泌有机酸,中和土壤碱性,而且它的腐殖质含量很高,是改良碱性土壤的好材料!”
“太好了!”叶之澜眼睛一亮,“我们可以收集碱蓬草,制成绿肥,改良土壤。”
萧汀凑过来看检测报告,虽然看不懂上面的数字,却听懂了关键信息:“妈妈,就是把这个草变成肥料,让土变好对不对?”
“没错!”叶之澜笑着点头,“汀汀真聪明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叶之澜和萧凡带着农户们收集田埂边、山坡上的碱蓬草,指导大家将碱蓬草和秸秆、鸡鸭粪便按2:1:1的比例混合发酵,制成专用绿肥。萧汀和叶澜也没闲着,姐弟俩负责给收集来的碱蓬草分类,把枯萎的叶子和新鲜的茎秆分开,还在涂鸦本上记录每天的发酵情况,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标记发酵阶段——绿色代表“开始发酵”,黄色代表“中期”,红色代表“发酵完成”。
“妹妹,你看这个草发热了!”萧汀把手伸进发酵堆,感受着里面的温度,“好暖和呀。”
叶澜立刻在本子上画了个冒着热气的肥料堆,旁边贴了个黄色贴纸:“今天是发酵第五天,变热了。”
发酵完成后,农户们把绿肥撒到田里,翻耕入土。叶之澜又教大家叶面喷施稀释后的腐殖酸溶液,促进海蓬子根系生长。半个月后,黄土坡村的田里终于有了变化,海蓬子慢慢抽出新叶,叶片变得翠绿饱满,土壤也变得松软了许多。
赵婶特意拍了照片发给叶之澜,语气里满是喜悦:“之澜老师,你快看,海蓬子长得可好了!多亏了你们和那两个小宝贝,不然我们这季的收成可就泡汤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