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8章 技术守护(1 / 2)
田垄病害预警:技术守护与童言灵感
靠海田的金色稻浪还在风中摇曳,丰收的喜悦尚未褪去,叶之澜的手机就收到了农户李婶发来的照片——画面里的水稻叶鞘上,布满了不规则的灰白斑点,边缘还带着淡淡的褐色,看起来蔫蔫的没有精神。
“之澜老师,你快看看这稻子是怎么了?”李婶的语音带着焦急,“前几天还好好的,这两天突然就长斑了,不会影响收成吧?”
叶之澜立刻放大照片仔细观察,凭借多年的农业技术经验,她一眼认出这是水稻纹枯病的早期症状。这种病害多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爆发,一旦扩散,会导致稻穗空秕,严重影响产量。“李婶,您别急,这是纹枯病早期,及时处理就能控制住!”她立刻回复,“我现在就过去看看。”
萧凡正在合作社院子里帮农户检修滴灌设备,叶之澜拿起草帽和农业观察手册,对他说:“凡哥,李婶家靠海田旁边的稻子出现了纹枯病早期迹象,我去田间看看情况,你在家照看一下孩子们。”
“我也去!我也去!”正在院子里和萧汀玩积木的叶澜,听到“去田里”,立刻丢下积木跑过来,小手紧紧抓住叶之澜的衣角;萧汀也跟着凑过来,举着自己的小放大镜:“妈妈,我用放大镜帮你找虫子!”
叶之澜笑着点点头,牵着两个孩子的手往李婶家的田块走去。初秋的阳光还带着几分燥热,海风拂过稻田,带来淡淡的稻花香,却也为病害传播提供了温床。
赶到田块时,李婶已经蹲在田埂上,眉头紧锁地看着长势不均的稻苗。“之澜老师,你可来了!”她连忙站起身,指着稻田深处,“你看,那边好几丛稻子都长了这种斑,我用手摸了摸,叶子还软软的。”
叶之澜蹲下身,小心翼翼地拨开一丛稻苗的叶鞘,灰白斑点比照片里更明显,部分斑点已经开始融合。她从口袋里掏出卷尺,测量了一下病株的高度,又用手机记录下田间的温度和湿度:“目前是早期,病株还比较集中,没有扩散到整片田,还好发现得及时。”
萧汀拿着小放大镜,凑到病叶旁边仔细看了看,疑惑地问:“妈妈,叶子上没有虫子呀,为什么会长斑呢?是不是它不开心了?”
叶之澜被儿子的童言逗笑了,耐心解释道:“这不是虫子咬的,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,就像我们感冒一样,稻子也会生病哦。高温高湿的天气,真菌就容易滋生,所以叶子会越长斑。”
叶澜也学着妈妈的样子,轻轻摸了摸病叶,小声说:“病叶软软的,没有健康的叶子硬。”
“澜澜观察得真仔细。”叶之澜赞许地摸了摸女儿的头,转头对李婶说,“纹枯病的关键是控制田间湿度,还要及时清除病叶,再配合生物杀菌剂,就能防止扩散。”
她一边说一边在观察手册上记录:“第一步,把病株周围的积水排掉,降低田间湿度;第二步,用剪刀剪掉病叶和下部的老叶,带出田外深埋,避免真菌传播;第三步,喷施生物杀菌剂,要重点喷在叶鞘部位,每隔7天喷一次,连续喷两次;第四步,减少氮肥施用,适当补充钾肥,提高稻苗的抗病能力。”
李婶听得认真,连忙拿出手机记下来:“之澜老师,这些步骤我记下来了,就是不知道怎么判断哪些是病叶,万一剪错了怎么办?”
叶之澜心里一动,李婶的顾虑也是其他农户可能遇到的问题。很多农户缺乏专业的病害识别知识,容易误判或遗漏,这会影响防治效果。“李婶,您放心,我回去做一份‘病害对照卡’,上面画清楚健康叶和病叶的区别,标注出早期、中期的症状,您照着对照就行。”
萧汀突然拉了拉叶之澜的衣角,举着自己的小相机(儿童玩具相机):“妈妈,我们给病叶拍照,这样就能画得更像了!”
“这个主意太棒了!”叶之澜眼前一亮,“汀汀说得对,我们多拍一些不同阶段的病叶照片,对照卡会更准确。”
接下来的半天,叶之澜带着两个孩子,在李婶家的田块里仔细拍摄纹枯病的症状照片——从早期的小灰白斑点,到中期斑点扩大融合,再到健康叶片的对比,每一张都拍得清晰明了。萧汀负责举着相机找角度,叶澜则帮忙拨开稻叶,让妈妈能拍到更清楚的细节。
“妈妈,这个叶子上的斑好大呀!”叶澜指着一片中期病叶,小手指着斑点边缘,“比刚才那个大好多,颜色也深。”
“对呀,这就是病害发展的中期,如果不及时处理,斑点会继续扩大,还会传染给旁边的稻苗。”叶之澜耐心讲解,同时把这片叶子的照片标记为“中期症状”。
回到合作社,叶之澜立刻投入到“病害对照卡”的制作中。她把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,贴在硬纸板上,用马克笔在旁边标注关键特征:“早期:叶鞘出现暗绿色小斑,后转为灰白斑,边缘褐色”“中期:斑点扩大呈不规则形,叶片发黄枯萎”“健康叶:叶片翠绿,叶鞘光滑无斑点”。
为了让农户更容易理解,她还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:红色圈出病斑位置,绿色标注健康叶片的特征。萧汀和叶澜也凑在旁边帮忙,萧汀用蜡笔在对照卡边缘画了小小的稻穗图案,叶澜则在健康叶旁边画了个笑脸,病叶旁边画了个哭脸,让对照卡更生动直观。
“妈妈,这样农民伯伯一看就知道哪个是病叶了!”萧汀看着做好的对照卡,开心地说。
叶之澜笑着点点头,又想到了一个问题:“光有对照卡还不够,农户如果能及时发现病害,就能更早处理。我们可以在APP里加一个‘病害智能初筛’功能,农户拍张照片上传,就能初步判断是不是纹枯病,还有对应的防治建议。”
萧凡正在旁边调试滴灌设备,听到这话,立刻凑过来说:“这个想法好!我来帮你整理病害特征数据,你负责APP模块的设计,我们分工合作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夫妻二人默契配合,推进APP的升级。叶之澜整理了纹枯病不同阶段的图像特征、发病条件(温度25-30℃、湿度85%以上),以及对应的防治措施,萧凡则把这些数据录入系统,开发“病害智能初筛”模块。
孩子们也没有闲着,萧汀把家里的植物叶子找出来,模仿纹枯病的症状,用彩笔在叶子上画斑点,让妈妈测试APP的识别准确率;叶澜则帮妈妈整理防治建议,用简单的词语标注“剪病叶”“喷药”“排积水”,方便妈妈录入系统。
“妈妈,这个叶子上的斑画得像不像?”萧汀拿着画好斑点的叶子跑过来,兴奋地问。
叶之澜用手机对着叶子拍照,上传到APP里,系统很快识别出“疑似纹枯病早期症状”,并推送了防治建议。“汀汀画得太像了,APP都认出来了!”叶之澜笑着表扬道。
经过几天的调试,APP的“病害智能初筛”模块终于上线了。农户只要打开APP,点击“病害识别”,拍摄稻叶照片,系统就能在3秒内给出初步判断,并推送详细的防治建议和操作步骤。同时,叶之澜还在APP里新增了“病害预警”功能,结合土壤湿度、温度数据,当环境条件达到纹枯病高发阈值时,就会推送语音提醒:“当前温度28℃,湿度88%,易爆发纹枯病,请及时巡查田间!”
叶之澜第一时间把“病害对照卡”和APP升级的消息告诉了合作社的农户们。李婶拿着对照卡,仔细看了看,又打开APP试了试,开心地说:“之澜老师,这个对照卡太实用了,APP更是方便,我以后在田里就能拍照识别,再也不怕认错病叶了!”
其他农户也纷纷下载升级APP,拿着对照卡去田里巡查。有个农户发现自家稻子有疑似症状,用APP拍照上传,很快收到了“纹枯病早期”的判断和防治建议,他按照建议及时处理,成功控制了病害扩散。
解决了纹枯病的预警和防治问题,叶之澜又把目光投向了海蓬子秸秆的处理。靠海田的海蓬子收割后,留下了大量秸秆,农户们要么就地焚烧,要么随意丢弃,既污染环境,又浪费资源。
“凡哥,海蓬子秸秆里含有丰富的有机质,如果能合理利用,就能变废为宝。”叶之澜在全家的“科研小会”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,“我想试试‘稻-海蓬子-畜禽’的生态循环模式,用海蓬子秸秆喂鸡鸭,鸡鸭的粪便发酵成有机肥还田,这样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,又能减少化肥使用,还能增加农户的养殖收入。”
萧凡非常支持:“这个想法很好!生态循环种植是未来农业的趋势,我们可以先在合作社搞个小试点,找几户愿意尝试的农户合作。”
萧汀听到“喂鸡鸭”,眼睛立刻亮了:“妈妈,我想去看鸡鸭吃海蓬子!”
叶澜也跟着点头:“我想帮妈妈做肥料!”
说干就干,叶之澜首先联系了合作社里养殖鸡鸭的农户王大伯,向他介绍了海蓬子秸秆喂鸡鸭的好处:“海蓬子秸秆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,鸡鸭吃了长得快、下蛋多,而且没有农药残留,肉质和蛋质都更好。”
王大伯有些犹豫:“之澜老师,这海蓬子秸秆有点咸,鸡鸭会不会不爱吃呀?”
“您放心,我已经查过资料了,海蓬子秸秆的含盐量经过晾晒后会降低,再搭配玉米粉、麦麸混合喂养,既能中和咸味,又能保证营养均衡。”叶之澜笑着说,“我们可以先拿一部分秸秆试试,看看鸡鸭的采食情况。”
王大伯同意了试点。叶之澜带着萧汀和叶澜,跟着王大伯一起收割海蓬子秸秆,晾晒、粉碎,然后按照比例和玉米粉、麦麸混合均匀,做成了简易饲料。萧汀好奇地抓了一把饲料,闻了闻:“有点咸咸的,鸡鸭会喜欢吗?”
王大伯把饲料撒进鸡舍,没想到鸡鸭们立刻围了过来,吃得津津有味。“真的爱吃!”王大伯惊喜地说,“没想到这海蓬子秸秆还能当饲料,以后再也不用愁秸秆处理了!”
接下来,叶之澜又开始指导农户制作有机肥。她设计了简易的发酵流程:把鸡鸭粪便和粉碎的海蓬子秸秆按照3:1的比例混合,加入适量的发酵菌剂,装进竹编筐里(竹编透气,适合发酵),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,每隔3天翻堆一次,发酵20天左右就能变成优质有机肥。
“发酵的时候要注意温度,温度太高会杀死有益菌,太低又发酵不完全。”叶之澜一边示范翻堆,一边讲解,“大家可以用手摸一摸,感觉发热了就说明在发酵,温度大概在55℃左右最合适。”
萧汀跟着妈妈一起翻堆,小手抓着秸秆和粪便的混合物,虽然有点脏,但他却玩得不亦乐乎:“妈妈,这肥料在‘发烧’呢!”
叶澜则帮妈妈记录发酵时间,用贴纸在竹编筐上标注“第一天”“第三天”,还每天都去摸一摸发酵筐的温度,用红、黄、蓝贴纸标注温度高低:“妈妈,今天是红色,好热呀!”
叶之澜还特意改造了发酵场地,在地面铺了一层碎石,防止积水,又搭建了简易棚子,避免雨淋。萧凡则配合她,在滴灌系统上新增了“有机肥冲施接口”,方便农户将发酵好的液态有机肥通过滴灌系统施用到田里,既均匀又省工。
发酵完成后,叶之澜带着农户们把有机肥施用到靠海田的水稻田里。萧汀和叶澜也跟着帮忙,用小铲子把有机肥埋在稻苗根部,萧汀一边埋一边说:“稻苗快吃肥料,长得高高的!”
叶之澜则在旁边测量土壤肥力变化,记录有机肥的施用效果。经过检测,施用了有机肥的田块,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5%,土壤结构也变得更疏松,稻苗长得比之前更翠绿、更健壮。
王大伯的鸡鸭也在海蓬子秸秆饲料的喂养下,长得膘肥体壮,下蛋率比之前提高了20%。他高兴地说:“之澜老师,这生态循环模式太好了!我不仅省了饲料钱,鸡鸭长得好,粪便还能做肥料,真是一举多得!”
随着生态循环模式的成功试点,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,合作社里形成了“水稻种植-海蓬子吸盐-秸秆喂畜禽-粪便做有机肥-有机肥肥田”的良性循环,既保护了环境,又提高了经济效益。
叶之澜还牵头,把青少年农业科研实践基地升级成了“小农夫成长营”,设计了一系列低龄友好的农业实践活动。她把营队分成了“土壤观察组”“作物护理组”“病害识别组”“生态循环组”,自己担任总指导,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做农业实验。
“土壤观察组的小朋友,今天我们用pH试纸测试不同田块的土壤酸碱度,看看盐碱地和普通田的土壤有什么不一样。”叶之澜拿着pH试纸,耐心地教小朋友们操作,“把试纸放进土壤样本里,等一会儿试纸变色了,再对照色卡看看pH值是多少。”
萧汀和叶澜分别担任“生态循环组”和“病害识别组”的小队长。萧汀带着队员们去鸡舍观察鸡鸭吃海蓬子的情况,记录鸡鸭的采食数量;叶澜则带着队员们拿着“病害对照卡”,在田里巡查,寻找有没有纹枯病的迹象。
有一天,“作物护理组”的小朋友发现自家田里的大豆长得参差不齐,有的长得很高,有的却很矮。“之澜老师,为什么这些大豆长得不一样高呀?”小朋友们围着叶之澜问。
叶之澜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引导他们观察:“大家看看长得高的大豆和长得矮的大豆,它们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不一样?”
萧汀蹲在地上,仔细看了看,突然说:“长得高的大豆旁边没有其他植物,长得矮的大豆旁边有好多杂草!”
“还有,长得高的地方太阳照得更多!”叶澜也跟着发现了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