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0章 固沙守护战(2 / 2)
“不行!这样下去它们都会死的!”叶澜着急地说,小手紧紧攥着实验记录本。
萧汀眉头紧锁,盯着模拟仓里的沙粒流动:“阿木说他们种的梭梭苗被沙子埋住了,我们得想办法拦住沙子,还要保住水分。”他突然想起黄土高原的秸秆网格,“我们可以用麦草方格!之前在书上看到过,麦草方格是固沙的好办法!”
“对!麦草方格能降低风速,减少沙粒流动,还能截留少量水分!”叶澜立刻附和,“我们可以把麦草剪成30厘米长的小段,摆成方格状,埋在土壤里,露出一部分在外面,形成防护带。”
姐弟俩立刻行动起来,关掉模拟仓的装置,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幼苗周围的积沙。萧汀跑到储物间,拿出干燥的麦草,剪成小段,叶澜则用小铲子在土壤里挖浅沟,把麦草段埋进去,摆成一个个30×30厘米的方格,每个方格的交点处用小石子压住,防止被风沙吹走。
“还要给植物补充水分,但不能太多,不然会烂根!”叶澜拿出小喷壶,装上少量清水,在每株幼苗的根部喷洒了一点点,“沙漠里只有少量露水和降水,我们要模拟真实的水分条件。”
萧汀则在模拟仓的角落放了一个小小的湿度计,用来监测仓内的湿度变化:“我们还要调整沙尘暴的持续时间,阿木那里不是每天都刮沙尘暴,我们可以设置成每隔三天刮一次,这样更符合真实情况。”
调整完成后,他们再次启动模拟程序。这次,麦草方格发挥了巨大作用,风速明显降低,沙粒不再肆意流动,而是被麦草方格拦住,在方格内堆积起来,形成了稳定的沙面。三种植物的根部被麦草方格保护着,沙子不再流失,叶片也减少了沙粒的撞击。
白天高温时,麦草方格还能遮挡阳光,减少土壤水分蒸发,湿度计显示仓内的湿度比之前提高了15%。梭梭树的叶片虽然还有点发蔫,但没有继续发黄;沙柳的新叶开始慢慢长出来,取代了脱落的旧叶;花棒的表现最为出色,顶部的嫩枝重新挺直,还长出了小小的花苞。
“有效果!但还能优化!”萧汀盯着模拟仓里的花棒,“花棒的固沙能力最强,我们可以把它种在麦草方格的交点处,形成防护核心,沙柳种在方格内部,梭梭树种在外侧,这样分层防护,效果更好!”
叶澜立刻补充:“还有种子预处理!之前帮阿依古丽姐姐的时候,温水浸泡能提高沙棘的出苗率,沙漠植物的种子是不是也需要预处理?”她翻出《极端环境生态图鉴》,快速查找,“找到了!花棒和沙柳的种子需要沙藏处理,把种子和湿沙混合,放在低温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,能打破休眠,提高发芽率!”
姐弟俩决定进行新一轮测试,这次他们不仅调整了种植方式,还对种子进行了预处理。萧汀按照图鉴上的方法,把花棒和沙柳的种子和湿沙混合,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储存了24小时;叶澜则重新规划了种植布局,在麦草方格的交点处种上花棒,内部种沙柳,外侧种梭梭树,形成了三层防护体系。
萧凡和叶之澜也加入了进来,萧凡帮他们调整模拟仓的沙尘暴周期,设置成“三天一次中强沙尘暴”,更贴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实际情况;叶之澜则提供了沙漠植物专用的微量元素营养液,按照极低的浓度稀释后,给幼苗补充养分。
模拟实验持续了十天,姐弟俩每天都轮流记录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土壤变化。他们发现,经过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比之前提高了30%,分层种植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降低风沙冲击力,麦草方格内的积沙越来越多,形成了稳定的沙堆,植物的根系也越来越发达,牢牢抓住了沙子。
第十天,当最后一场沙尘暴模拟结束后,萧汀和叶澜打开模拟仓,惊喜地发现里面的三种植株都长得生机勃勃。花棒已经长到了十几厘米高,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;沙柳的枝条茂密,根系交织成网状,把麦草方格内的沙子牢牢固定住;梭梭树的枝干变得粗壮,叶片翠绿鲜亮,完全适应了极端温差和沙尘暴的环境。
“成功啦!”萧汀兴奋地跳起来,和叶澜击了个掌,“我们的方案管用!”
萧凡走过来,仔细检查了植物的根系和土壤情况,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:“你们太棒了!‘麦草方格分层种植+种子沙藏预处理+微量营养液补充’的组合方案,不仅能抵御沙尘暴,还能适应极端温差和干旱环境,完全符合阿木的需求!”
叶之澜补充道:“而且这个方案成本低、易操作,阿木和村民们很容易实施。麦草在农村很容易找到,种子也能在当地的农业站买到,不需要复杂的工具。”
接下来,姐弟俩开始整理给阿木的回复。萧汀负责画示意图,他在卡通信纸上画了麦草方格的制作方法,用不同颜色标注出花棒、沙柳和梭梭树的种植位置,还画了种子沙藏处理的步骤,旁边用拼音写着“种子+湿沙,冰箱冷藏24小时”。
叶澜则负责撰写文字内容,用拼音+汉字的混合形式写道:“阿木哥哥,我们用模拟仓还原了塔克拉玛干的沙尘暴和极端温差,测试了好多方法,终于找到固沙的好方案啦!1.麦草剪30厘米,摆成30×30厘米方格,埋入沙中,交点压石子;2.花棒种方格交点、沙柳种内部、梭梭树种外侧,分层防护;3.花棒和沙柳种子用湿沙冷藏24小时再种;4.每隔10天喷少量清水和稀释营养液。我们测试了10天,经历了3场沙尘暴,植物都活得好好的,肯定管用!”
萧汀还在信纸后面画了一个沙漠绿洲的简笔画,沙丘上长满了花棒、沙柳和梭梭树,天空中没有了沙尘,露出了湛蓝的颜色,旁边写着“等植物长大,沙漠就会变成绿洲啦!”
萧凡联系了新疆当地的生态保护协会,帮忙准备了三种植物的种子、足量的麦草样本和微量元素营养液,还有制作麦草方格的工具,一起打包寄给了阿木。叶之澜则写了一封给阿木爸爸妈妈的信,详细说明了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,还附上了模拟实验的数据报告。
寄完快递的第二天,小宇突然发来微信视频,兴奋地说:“萧汀、叶澜弟弟妹妹,我想加入跨域小联盟!我可以分享黄土高原的种植经验,还能帮你们收集梯田的实地数据!”
“太好了!”萧汀立刻答应,“我们的联盟又多了一位成员!以后我们可以建一个微信群,让各地的小朋友都能交流种植经验!”
叶澜也开心地说:“小宇哥哥,你可以把梯田的土壤变化、植物生长情况记录下来,我们一起补充到手册里,让更多小朋友受益!”
就在姐弟俩忙着组建跨域小联盟微信群的时候,平板又弹出了一条新的求助信息,来自云南的小朋友朵朵,她说家乡遭遇了泥石流,山坡上的植被被冲毁,泥土不断滑坡,希望能找到能固坡、耐冲刷的植物。
萧汀和叶澜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兴奋和坚定。萧汀跑到模拟仓前,拍了拍舱壁:“下一个挑战,泥石流固坡!我们要给模拟仓升级泥石流模拟功能!”
叶澜则拿出《小研究员生态手册》,翻开新的一页,写下“云南泥石流专区”:“我们还要筛选适合的固坡植物,比如香根草、紫穗槐,还要设计能抵御泥石流冲击的种植方案!”
萧凡和叶之澜看着姐弟俩忙碌的身影,相视一笑。叶之澜轻声说:“孩子们的联盟越来越壮大了,他们用自己的智慧,守护着一个个远方的家园。”
萧凡点点头,目光落在模拟仓里郁郁葱葱的固沙植物上:“这就是科研的意义,不仅是探索未知,更是用知识帮助他人。我们的小研究员们,正在用行动诠释这一点。”
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,照在透明的模拟仓上,沙粒在灯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,花棒的淡黄色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跨域小联盟的征程还在继续,这对智商超群的龙凤胎,正带着他们的模拟仓和《小研究员生态手册》,迎接一个又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