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5章 煮茶(2 / 2)
叶之澜看着碗里堆得满满的菜,心里暖暖的。萧凡给她夹了一块竹筒饭:“慢慢吃,别着急,不够再让老板加。”他自己则很少动筷,一直忙着给叶之澜和孩子们夹菜、盛汤,眼里满是宠溺。
晚餐后,萧凡放好了私汤的水,水温依旧是38℃。叶之澜泡在温热的泉水里,看着头顶的星空,竹林里的虫鸣此起彼伏,像一首温柔的催眠曲。“今天真舒服。”她闭上眼睛,感受着泉水包裹身体的暖意,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。
萧凡坐在池边的藤椅上,陪着她说话:“老板说明天有非遗竹编体验课,就在民宿里,孩子们肯定喜欢。你要是觉得无聊,也可以在旁边看看,不用动手。”叶之澜点点头:“好啊,正好看看竹编的工艺,说不定还能给项目带来新灵感。”
第二天一早,竹编传承人就来到了民宿。老人头发花白,手上布满老茧,却精神矍铄。他带来了一捆新鲜的竹篾,整齐地摆放在庭院的石桌上,开始演示劈篾的技巧:“劈篾要匀,粗细一致,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结实、好看。”
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,叶澜忍不住问道:“爷爷,竹篾交叉编织的密度,是不是越高越稳固?”老人愣了一下,随即笑着点头:“小朋友真聪明,没错,密度越高,结构越稳定,就像盖房子一样,钢筋越密,房子越结实。”
萧汀立刻拿出记录本:“我们之前观察竹林根系,也是缠绕密度越高,固土效果越好,和竹编的原理一样!”老人惊讶地看着他:“你们还懂这个?真是了不起的小朋友。”
叶澜决定编一个迷你沙障模型,她学着老人的样子,拿起竹篾慢慢交叉编织,萧凡在旁边帮忙递竹篾,时不时给她指导。叶之澜坐在一旁,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,突然说道:“可以在竹编中间铺一层碎苔藓,这样既能固定土壤,又能提升保水性。”叶澜立刻采纳建议,把之前采集的苔藓碎末铺在竹编模型中间。
叶之澜也拿起一片竹篾,轻轻比划着:“其实草原沙障可以借鉴这个思路,先用竹编网固定表层土壤,再在里面种植丛生植物,等植物根系长出来,和竹编网交织在一起,双重防护,固土效果肯定更好。”她用手机拍下叶澜的模型,发给小宇:“这是孩子们编的沙障模型,你可以参考这个结构,组织牧民编织简易竹网试点。”
小宇的视频电话很快就打了过来,镜头里他拿着手机,对着牧民们展示模型照片:“大家看,这个竹编网加苔藓的结构,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,我们今天就动手编!”视频里的牧民们纷纷点头,还有人竖起大拇指,对着镜头里的孩子们喊:“小老师真厉害!”
孩子们看到这一幕,兴奋得脸颊通红。叶澜举起手里的模型:“我们还要编更多模型,寄给草原的牧民叔叔,让他们照着编!”老人看着孩子们,欣慰地说:“你们不仅聪明,还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,真是好孩子。”
竹编体验课结束后,孩子们把做好的三个沙障模型小心翼翼地包装好,交给老板帮忙邮寄。叶澜还在每个模型上贴了标签,写着“竹编密度:每平方厘米4根竹篾”“苔藓覆盖率:30%”等详细参数,方便牧民参考。
接下来的两天,一家人彻底放慢了脚步,每天只在民宿周边活动。上午,叶之澜靠在窗边整理实验数据,萧凡帮忙录入电脑,形成完整的《竹海生态借鉴报告》;孩子们则在庭院里观察苔藓生长,测量不同区域的土壤湿度,补充实验数据。
下午,天气好的时候,他们就沿着民宿旁的平缓小径徒步,路程不远,单程只有一公里。走到溪谷边,孩子们就拿出水质检测仪,测量溪水的pH值和矿物质含量,萧汀认真记录:“溪水pH值7.2,矿物质含量0.3g/L,水质优良,比草原河流的水质更好。”叶澜采集溪谷边的土壤样本,对比之前的实验数据:“溪谷边的根系比后山的长0.8厘米,水分充足的地方,植物根系更发达。”
叶之澜蹲在溪边,捧起一捧清冽的溪水,尝了一口,清甜解渴:“这里的溪水矿物质丰富,土壤肥沃,草原项目如果能改善灌溉条件,种植效果肯定会更好。”萧凡立刻拿出手机,记下她的想法:“回去后我查一下草原河流的水质和灌溉情况,看看能不能优化方案。”
徒步返程时,孩子们捡到了几片形状各异的竹叶,还有一些颜色鲜艳的野果(老板确认无毒),他们计划把竹叶做成标本,贴在实验手册里,野果则用来观察昆虫的取食习惯。“生态系统真是环环相扣,”叶澜感叹道,“竹子给昆虫提供食物,昆虫给土壤提供养分,土壤又滋养竹子,我们保护草原,也要维持这种平衡。”
离开“隐山寂”的前一天,老板特意准备了伴手礼:几包晒干的笋干、一罐山野蜂蜜,还有两捆柔软的竹编碎篾。“这些笋干可以炖肉、炒菜,蜂蜜能泡水喝,”老板笑着说,“竹编碎篾送给孩子们,让他们回家后可以继续做模型。”
孩子们接过伴手礼,开心地向老板道谢。叶澜还特意问老板要了一份竹编的基础教程,说要教草原的牧民们编织更结实的竹网。“如果牧民们有需要,我可以拍视频发给你们,”老板热心地说,“能为生态保护出一份力,是好事。”
返程那天,清晨的雾霭还未散尽,竹海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绿意中。一家人收拾好行李,和老板告别后,驱车离开。孩子们坐在后座,手里捧着实验手册和竹编模型,时不时翻看几页,讨论着回家后的计划。
“回去后,我们要把竹海的实验数据整理成展板,”叶澜说,“还要给小宇叔叔发视频,讲解竹编沙障的优化细节。”萧汀点点头:“我还要测一测家里土壤的湿度,和竹海、草原的做对比,看看不同环境下的土壤差异。”
叶之澜靠在萧凡肩头,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竹海,心里满是不舍与满足。这段竹海之行,没有紧凑的行程,没有密集的景点,却在松弛的休憩中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灵感。孩子们的实验有了新成果,草原项目有了新方向,她的孕期状态也越来越好。
“等孕中期稳定了,我们去青海湖吧?”萧凡轻声提议,“那边有高原生态系统,还有很多独特的植物,正好让孩子们做新的实验,你也能再放松放松。”
叶之澜笑着点头,低头摸了摸小腹里的两个小生命:“好啊,到时候我们一家六口,去看青海湖的日出,去做高原植物耐旱实验,去见证更多自然的美好。”
车子穿行在竹林间,阳光透过竹叶洒进来,照在一家人脸上,温暖而明亮。叶之澜知道,这段竹海岁月里的围炉煮茶、落日余晖、实验乐趣与家庭温情,都会化作最珍贵的回忆,陪伴着两个小生命成长,也激励着他们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,继续坚定地走下去。而远方的草原,正等着他们用这份收获与热爱,编织出一片更繁茂的绿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