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6章 出来玩还不忘实验(1 / 2)
竹露润科研,泉边探共生
孕9周的竹海清晨,雾霭比往日更显氤氲,细密的露珠缀在竹叶边缘,像一串串透明的珍珠,折射着微弱的晨光。叶之澜是被孩子们轻手轻脚的动静唤醒的,推开窗,就看见叶澜和萧汀正举着玻璃碗,踮着脚尖在庭院的竹丛下穿梭,小心翼翼地收集着叶尖的晨露。
“妈妈,你醒啦?”叶澜回头,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,手里的玻璃碗已经盛了小半碗清澈的露水,“我们发现竹叶上的晨露特别多,想做个实验——草原缺水,能不能用晨露补充灌溉?”
萧汀举着湿度计,语气沉稳:“我们查过资料,晨露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,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,比自来水更适合植物生长。现在要测它的保水性,和自来水、草原河水做对比。”
叶之澜靠在门框上,看着两个小小的身影,眼里满是欣慰。萧凡端着早餐从厨房出来,笑着说:“我们的小研究员一早就在忙了,先吃点东西再做实验,老板刚蒸好的笋包,还热着呢。”
早餐摆在庭院的石桌上,软糯的笋包裹着新鲜的笋丁和肉末,咬一口鲜香四溢;老板送来的山野蜂蜜装在小瓷碗里,淋在蒸好的山药上,甜而不腻。孩子们一边吃,一边讨论实验方案,叶澜在笔记本上快速画着实验步骤:“取三份等量的草原土壤样本,分别喷洒晨露、自来水、草原河水,在相同环境下放置2小时,测湿度变化;再取三份竹海土壤样本做对照,确保数据客观。”
萧汀补充:“还要记录初始湿度、喷洒量、环境温度和湿度,控制变量,这样实验结果才准确。”
吃过早餐,实验正式开始。孩子们从背包里拿出密封袋里的草原土壤样本(小宇之前寄来的),分成六等份,每份50克,整齐地铺在六个干净的塑料盒里。萧汀用电子秤精准称重,叶澜则用注射器抽取液体,每份喷洒10毫升,标注清楚“草原土+晨露”“草原土+自来水”“草原土+河水”“竹海土+晨露”等标签。
“环境温度22℃,湿度65%,记录完毕。”萧汀报出数据,把记录本放在石桌上,“现在开始计时,2小时后测结果。”
叶之澜坐在藤椅上,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,萧凡给她泡了一杯温热的安吉白茶:“你歇着,让他们折腾,有不懂的你再指点。”他坐在旁边,翻看着手机里小宇发来的草原项目进展——竹编沙障已经铺设了10亩,牧民们反馈“土壤不流失了,植物扎根也更稳了”。
“小宇说,牧民们都夸两个孩子是小老师呢。”萧凡笑着把手机递给叶之澜,“他们还想让孩子们再出点主意,解决草原灌溉的问题。”
叶之澜看着照片里成片的竹编沙障,心里满是成就感:“这次晨露实验要是成功,正好能给他们提供新的思路。草原昼夜温差大,晨露应该不少,要是能设计出简易的收集装置,就能缓解缺水问题。”
两小时很快过去,孩子们立刻围到塑料盒旁,用湿度计依次测量。萧汀报数据,叶澜记录,分工明确:“草原土+晨露湿度21%,+自来水18%,+河水19%;竹海土+晨露湿度25%,+自来水22%,+河水23%。”
“结论很明显!”叶澜放下笔,眼里闪着光,“晨露的保水性比自来水高3%-5%,比草原河水高2%-4%,而且晨露不含氯气,矿物质含量更丰富,更适合植物吸收。”
萧汀拿出草原项目的地形图,指着上面标注的干旱区域:“这里是草原最缺水的地方,我们可以设计‘漏斗式收集装置’,用竹编做漏斗,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在纸上画起装置草图,线条稚嫩却结构清晰。
叶之澜把实验数据和装置草图发给小宇,附上文字说明:“可以组织牧民利用竹编材料制作简易收集装置,每亩放置10-15个,能有效收集晨露,补充灌溉水源。”
小宇的回复来得飞快,还附带了一段牧民们的语音:“之澜姐,两个小老师太厉害了!我们这几天就动手做装置,等实验成功了,给孩子们寄草原的奶酪和风干肉!”
孩子们听到语音,兴奋得跳起来,叶澜抱着萧凡的胳膊:“爸爸,我们的实验能帮到草原,太开心了!”
上午的阳光渐渐升高,雾霭散去,庭院里变得明亮起来。孩子们收拾好实验工具,又被茶室里的竹制品吸引了——竹杯、竹篮、竹制茶盘,纹理细密,触感温润。
“爸爸,竹编沙障会不会太严密,影响土壤透气性?”萧汀突然问道,“如果土壤不透气,植物根系会烂掉,反而影响固土效果。”
萧凡一愣,随即赞许地点头:“这个问题问得好,我们可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。”
叶之澜也来了兴趣,起身走进茶室:“正好用民宿的竹杯和玻璃杯做对比,测试竹材的透气性。”
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,找来了两个大小相同的竹杯和玻璃杯,又从厨房拿来两张重量相同的湿纸巾(每张20克)、电子秤和保鲜膜。
“实验步骤:将湿纸巾分别放入两个杯子,用保鲜膜密封杯口,留一个微小缝隙(模拟沙障的透气空间),放在通风处,2小时后称重,通过水分蒸发量判断透气性。”叶澜快速报出方案,萧汀已经用电子秤确认了湿纸巾的重量,精准到0.1克。
“初始重量都是20.0克,环境温度24℃,通风良好。”萧汀记录完毕,把两个杯子并排放在茶室的窗台上。
实验间隙,老板端来一盘刚做好的糯米糍,是用安吉本地的糯米和艾草做的,绿油油的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“你们尝尝,刚蒸好的,配着白茶吃正好。”老板笑着说,“看你们一直在做实验,真是爱钻研的一家人。”
孩子们接过糯米糍,却没有立刻吃,而是先观察起糯米糍的质地。“艾草富含膳食纤维,糯米能提供能量,妈妈孕期可以适量吃。”叶澜说着,给叶之澜递了一个,“不过糯米不好消化,不能多吃,一次吃一个就够了。”
叶之澜咬了一口,软糯香甜,艾草的清香中和了糯米的腻味,口感极佳。“真好吃,”她笑着说,“你们也快吃,吃完正好看看实验结果。”
两个小时后,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电子秤,先称了玻璃杯里的湿纸巾:“17.2克,水分蒸发了2.8克。”再称竹杯里的:“15.1克,水分蒸发了4.9克!”
“结论:竹材的透气性比玻璃好很多!”叶澜立刻分析,“竹杯里的湿纸巾蒸发的水分更多,说明空气能更好地流通,竹编沙障不会闷住土壤,反而能帮助排出多余水分,避免根系腐烂。”
萧凡补充道:“而且竹编的编织结构有很多空隙,透气性比我们想象的更好,正好兼顾固土和透气的需求。”
叶之澜拿出手机,把实验数据和结论发给小宇:“竹编沙障的透气性没问题,可放心推广,后续可根据土壤湿度调整编织密度,干旱地区密度可稍低,增加透气和集水效果;湿润地区密度可稍高,增强固土能力。”
小宇秒回:“收到!两个小研究员考虑得太周全了,我们马上调整方案,真是帮了大忙!”
傍晚时分,老板来邀请他们:“今晚天气好,竹林里有萤火虫,还有很多小昆虫,你们可以去庭院周边夜观,注意脚下安全就行,别往深处走。”
孩子们眼睛一亮,立刻跑去拿手电筒和放大镜。萧凡给叶之澜披上薄外套:“我们就在庭院和旁边的小径走走,不远,慢慢逛。”
夕阳西下,竹海渐渐被暮色笼罩,远处的山峦变成了深绿色的剪影。萧凡扶着叶之澜,孩子们走在前面,手电筒调至弱光,小心翼翼地照着路面。刚走出庭院不远,就看到几只萤火虫从竹林里飞出来,尾部闪烁着黄绿色的光,像星星落在了人间。
“哇,萤火虫!”叶澜忍不住低呼,脚步放得更轻了。
萧汀举起放大镜,借着萤火虫的光观察旁边的竹叶:“妈妈,你看,竹叶上有蚜虫,还有瓢虫!”
叶之澜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看到几只小小的蚜虫趴在竹叶背面,而几只红色的瓢虫正慢慢爬过去,一口一口地吃着蚜虫。“这是食物链!”叶澜立刻拿出笔记本,用荧光笔快速画下来,“瓢虫吃蚜虫,蚜虫吃竹叶,竹叶靠土壤和阳光生长,环环相扣。”
“这是共生关系的一种,”叶之澜轻声解释,“草原生态也需要这样的平衡,我们之前只关注植物固土,其实可以引进一些有益昆虫,比如瓢虫、草蛉,它们能吃破坏草原植物的害虫,减少农药使用,保护土壤和生态。”
萧汀点点头,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草原项目建议:引进有益昆虫,建立自然食物链,减少化学农药使用。”
继续往前走,他们发现竹节上有一排蚂蚁,正忙着搬运细小的竹叶碎屑。“蚂蚁在做什么?”叶澜好奇地问。
“它们在收集食物,同时也在清理枯枝败叶,”萧凡解释道,“这些碎屑被蚂蚁搬回巢穴,分解后会变成养分,回馈给土壤,滋养竹子生长,这也是一种共生关系。”
孩子们蹲在旁边,观察了很久,叶澜画下蚂蚁搬运的场景,萧汀则记录:“蚂蚁与竹子共生,清理废弃物,提供养分;竹子为蚂蚁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。”
“草原上也有很多蚂蚁和昆虫,”叶之澜说,“我们可以建议牧民保护这些有益生物,不要随意破坏它们的巢穴,让它们帮助改善土壤,维持生态平衡。”
夜观结束后,回到民宿,老板已经燃起了庭院里的竹制暖灯,柔和的灯光照亮了庭院,驱散了夜色的微凉。一家人围坐在竹炉旁,萧凡重新煮了一壶安吉白茶,孩子们拿出白天做的糯米糍,慢慢品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