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7章 艾草(2 / 2)
回到民宿时,天色已经暗了下来。老板送来刚煮好的艾草糯米粥,撒了点白糖,甜丝丝的。叶之澜喝了一碗,觉得浑身都暖和起来。饭后,孩子们坐在庭院里整理今天的实验记录,叶澜负责写数据,萧汀则在旁边画艾草的样子,叶之澜靠在萧凡怀里,看着昏黄的竹灯下三个身影,忽然觉得格外安心。
“今天采了2.3公斤艾草,熬了1.5升防虫汁,喷了8个竹编袋,每个袋子增重3-3.5克。”叶澜念着数据,萧汀在旁边补充:“宝宝动了两次,一次在采艾草的时候,一次在去观景台的路上。”叶之澜忍不住笑出声,伸手摸了摸孩子们的头:“对,还要加上宝宝的‘参与记录’。”
萧凡把一件薄外套披在叶之澜肩上:“夜深了,有点凉,我们回房间吧。”他扶着叶之澜站起来,孩子们也收拾好笔记本,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。庭院里的萤火虫已经飞了出来,点点微光在竹林间闪烁,像撒了一把星星。
叶之澜走在最后,看着前面三个身影,忽然觉得这段孕期的时光格外珍贵。没有高端的实验设备,却有家人一起动手的认真;没有匆忙的行程,却有漫步竹海的惬意;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,却有宝宝每一次胎动、孩子们每一个好奇提问带来的温暖。她知道,这些细碎的瞬间,会和那些实验数据一起,成为这段竹海科研之旅里最难忘的记忆。
第二天一早,萧凡果然从农资店借来了简易的肥力检测仪。孩子们兴奋地围着仪器转,萧汀还特意翻了说明书,把使用方法抄在笔记本上:“第一步,取5克土壤样本;第二步,加入10毫升蒸馏水搅拌;第三步,把检测笔放进去等30秒,读数值。”
萧凡帮着孩子们在庭院里选了五个检测点,每个点都挖了一点土壤。叶之澜坐在藤椅上看着,时不时提醒一句:“土壤要搅拌均匀,别有大颗粒。”萧汀按照说明书操作,叶澜则在旁边记录:“1号点肥力值25,2号点23,3号点24,4号点26,5号点22,平均24。”他抬头看向叶之澜:“妈妈,草原的土壤肥力值是多少呀?”
“大概18左右,比这里低一些。”叶之澜笑着说,“等下周我们测竹编袋周围的土壤,如果肥力值能提高,就说明竹屑在慢慢分解,变成养分了。”
上午的时光就在实验和庭院溜达中慢慢过去。叶澜和萧汀把检测数据整理好,又去给竹编袋周围的土壤松了松土——怕土壤板结影响草种发芽。叶之澜则坐在旁边,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,偶尔和民宿老板聊聊天,听他说竹海的趣事。
午饭过后,叶之澜觉得有些困,萧凡便扶着她回房间休息。孩子们则在庭院里玩起了“竹编小篮子”的游戏,用民宿老板给的竹条编小篮子,说要用来装以后采集的土壤样本。萧凡坐在庭院的藤椅上,一边看着孩子们,一边整理之前的实验数据,阳光透过竹叶洒在他身上,岁月静好。
等叶之澜醒来时,已经是下午三点多。她走到窗边,看到庭院里的孩子们还在编竹篮,萧凡则在旁边帮忙,偶尔指导一下编织的手法。她轻轻推开窗,喊了一声:“我们去竹泉村的溪边溜达一圈吧,顺便看看那里的土壤肥力。”
孩子们立刻放下竹条,兴奋地跑过来。萧凡先帮叶之澜穿好外套,又拿上肥力检测仪和笔记本,一家人再次出发。竹泉村的溪边还是那么安静,溪水潺潺,艾草飘香。萧汀选了三个检测点,分别在溪边、离溪边五米和十米的地方,叶澜则负责记录数据:“溪边肥力值28,五米处25,十米处23。”
“比民宿庭院的土壤肥力还高!”叶之澜惊讶地说,萧凡笑着解释:“因为溪边的腐殖质多,落叶和草根腐烂后都变成了养分。草原的土壤就是腐殖质太少,所以我们的竹编生态肥才有用——竹屑腐烂后能增加腐殖质。”
叶澜立刻把这个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:“竹屑→腐烂→腐殖质→增加土壤肥力。”萧汀则捡起一块光滑的鹅卵石:“妈妈,我们可以用鹅卵石做排水实验吗?草原有些地方容易积水,铺鹅卵石应该能排水。”
叶之澜笑着点头:“当然可以,不过今天先不做,我们先好好溜达,等明天再准备实验材料。”她看了看天色,“时间不早了,我们该回去了,不然晚上会冷。”
往回走的路上,叶澜忽然说:“妈妈,等我们的生态肥实验成功了,我们把竹屑、艾草和鹅卵石的方法都告诉牧民,他们的草原肯定会变得更好。”萧汀也跟着点头:“还要把宝宝的胎动记录给他们看,告诉他们宝宝也在帮忙。”
叶之澜忍不住笑起来,伸手握住两个孩子的手:“好,我们一起告诉他们。”萧凡走在旁边,看着妻子和孩子们的笑脸,心里满是温暖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竹泉村的石板路上,也落在这段满是科研与温情的竹海时光里。
回到民宿时,老板已经做好了晚饭,是孩子们爱吃的竹笋炒肉和艾草鸡蛋羹。叶之澜喝了一碗鸡蛋羹,觉得很舒服。饭后,一家人坐在庭院里,看着萤火虫飞舞,叶澜和萧汀在整理今天的肥力检测数据,叶之澜靠在萧凡怀里,轻轻摸着小腹,感受着宝宝偶尔的胎动。
“今天测了8个土壤样本,竹泉村溪边的肥力最高,有28。”叶澜念着数据,萧汀在旁边画了个简单的图表。叶之澜看着图表,忽然说:“下周我们再测竹编袋周围的土壤,就能知道竹屑有没有效果了。”
萧凡点点头,帮叶之澜拢了拢外套:“时间不早了,该休息了,明天还要继续观察生态肥袋呢。”他扶着叶之澜站起来,孩子们也收拾好笔记本,跟着一起回房间。
夜色渐深,竹海恢复了宁静,只有竹叶的沙沙声和偶尔的虫鸣。叶之澜躺在床上,听着身边萧凡均匀的呼吸声,想着白天的种种——采艾草时的清香、实验时的认真、宝宝的胎动、孩子们的笑声,忽然觉得,这段孕期的竹海科研之旅,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,却有着最真实、最温暖的幸福。而这份幸福,会像竹编生态肥里的竹屑一样,慢慢发酵,成为生命里最珍贵的养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