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4章 没人要的破布,才是真盔甲(2 / 2)
他望着苏若雪染蓝的袖口,想起昨夜她凑在油灯下画的流程图:漂洗→碱浸→蒸煮→压合,每道工序旁都标着掩人耳目的注脚。去收废品四个字,哪是收破布?
是要把全上海滩的民间智慧,从灶膛里、竹筐底、箱笼最深处,一点点掏出来见光。
他抓起搭在椅背上的粗布短衫套上,纽扣系到第二颗时顿住——这是苏若雪今早塞给他的,针脚歪歪扭扭,我昨夜翻出阿娘的旧衣改的,像不像个收荒匠?此刻他摸着那歪针脚,喉结动了动,若雪,等打完仗......
打完仗再说。她笑着推他出门,发间野菊在晨雾里颤了颤,先让日本人看看,咱们的破布能有多金贵。
阿福叔的梆子声已经敲到第三遍。
顾承砚跨出门槛时,正见老裁缝佝偻着背,用竹耙子把碎布往独轮车上拢。
巷口的青石板路湿滑,张婶带着的洗衣婆们提着竹篮,篮底都垫着旧棉絮——他前日在染坊说收带浆硬的旧衣,她们竟连浆洗时故意多放的碱粉都记着。
顾先生!拐角处传来脆生生的喊。
小豆子从墙根窜出来,怀里抱着个鼓鼓的蓝布包,王阿婆让我捎的,她说这是她孙儿满月时裹的襁褓,本要压箱底的......他掀开布包,里面躺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旧布,边角用红线锁着长命百岁四个字。
顾承砚接过布时,指腹触到布料里层的粗粝——是竹纤维。
他抬头看向张婶,她正蹲在地上翻捡洗衣婆们的竹篮,指甲缝里还沾着皂角渣:顾先生你瞧,李嫂这床旧被面,浆过三遍,硬得能立住;陈妈这领旧衣领,是用桑皮纸衬的,我摸了,韧性足......
都收。顾承砚声音发哑。
他望着满巷的竹篮、独轮车、沾着油星的包袱,突然想起前世课堂上那些发黄的档案——原来历史从不是写在纸页上的,是缝在襁褓里、垫在被面下、藏在衣领间的。
拾遗工坊的木牌是阿福叔连夜刻的,此刻正挂在染坊后巷的老槐树上。
顾承砚踩着青石板往工坊走,脚边掠过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,她举着块补丁摞补丁的围裙:姐姐说这布能做护心甲,给我阿爹的!
工坊里早挤满了人。
裁缝铺的学徒们在搭木架,绣娘行会的绣娘们蹲在地上分捡碎布,连捡荒婆都搬着小马扎坐在门槛边,用铁钩把缠成死结的线头一点点挑开。
苏若雪站在染缸前,正教两个洗衣婆往缸里倒石灰水:水要漫过布面三寸,泡够三日,纤维才分得开......她抬头时看见顾承砚,眼睛亮得像星子。
顾先生!染坊周师傅从灶房探出头,额角沾着黑灰,您说的用灶台蒸煮浆液,我试了——废茧丝、桑皮、麻屑按二比三比五混,加米汤熬......他掀起木盖,白色浆糊正咕嘟冒泡,飘着股米香混着草木的腥甜。
顾承砚凑过去看,手被苏若雪轻轻拉住。
她指腹蹭过他掌心的茧子:今早我去联络绣娘,她们说要把藏在鞋底的改良样布都拆了——反正现在,破布才是金贵东西。
十月的阳光穿透老槐树的枝桠时,首件成品做好了。
那是顶竹编斗笠的内衬,压得薄如蝉翼却硬似牛皮。
顾承砚接过时,指尖触到纤维间的经纬,像摸着千军万马的脉搏。
他把斗笠递向青鸟。
青鸟的手在抖。
他解下军大衣铺在地上,划亮火柴扔进火盆。
火苗腾起的刹那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斗笠内衬被夹进火里,先是冒起青烟,接着边缘蜷起焦黑,却始终没烧穿。
五分钟后,青鸟捏着仍有余温的布片抬头,眼里有水光在晃:三连的弟兄们,能多活半刻钟了。
工坊里突然响起抽噎声。
是方才送汗衫的老奶奶,她拄着拐杖挤到前面,布满老年斑的手抚过焦黑的布边:我家那口子,走前还攥着织机说铁经纬要断了......她从怀里掏出块汗衫布,你们看,这纹路——七根经,三根纬。
顾承砚接过汗衫布,七三经纬的暗记在阳光下清晰如刻。
他望向满工坊的碎布:褪色的襁褓、浆硬的衣领、带补丁的围裙,此刻都像活了过来,在风里轻轻颤动。
送往前线。他对青鸟说,声音哑得像砂纸,伪装成腌菜垫布,走水路。
青鸟点头,军靴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响。
他接过包裹时,指腹轻轻抚过外层的蓝印花布——那是苏若雪特意选的,和普通百姓家的腌菜垫布分毫不差。
数日后的清晨,青鸟踩着露水冲进工坊。
他军装上沾着泥,怀里却揣着张皱巴巴的报纸。
头版标题被红笔圈着:《游击队奇袭日军仓库记》,内文写着:士兵所着护具似布非布,似皮非皮,火烧不穿,刀割不断......
顾承砚的手指抚过报纸上的字,突然想起富阳前线的三连。
他转身走向江边,十月的风卷着江潮扑在脸上,凉得刺骨。
脚下的碎石滩上,飘着片被江水冲来的碎布,焦黑的边缘还留着火烧的痕迹。
你们看不起的破烂......他蹲下身,指尖碰了碰那片碎布,才是中国最结实的骨头。
江风突然大了。那片碎布被卷上半空,像面褪色的旗,猎猎作响。
清晨,桐乡河岸雾气未散。
顾承砚蹲在拾遗工坊门口,望着晨雾里影影绰绰的人影——是张婶带着洗衣婆们来了,竹篮里的碎布在雾中泛着暖黄,像堆未熄的炭火。
他摸了摸怀里的汗衫布,七三经纬的纹路隔着布料硌着心口。
今日该收......他刚开口,就见苏若雪举着块染了桐油的灰布从巷口跑来,发间的野菊早换成了红绒花,承砚!
周师傅说用桐油浸过的布,耐烧时间能再翻一倍!
雾气里,传来阿福叔敲梆子的声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