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灵异恐怖 >苍茫天道 > 第393章 初涉官场

第393章 初涉官场(1 / 1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宣和三年春,陆曦身着从六品的青绸补服,踏入翰林院的大门时,檐角的积雪刚化尽,滴落的水珠在青石板上砸出细碎的坑洼。编修厅内早已坐了几位同僚,皆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典籍中,墨香与旧纸的霉味交织,弥漫在略显逼仄的空间里。

“陆编修,这是去年漕运的旧档,王大人让你整理出来,重点标注江南水患后的粮款调配。”书吏将一摞泛黄的卷宗推到陆曦面前,卷宗边角磨损严重,显然是常被翻阅的重要档册。陆曦点头应下,指尖拂过“江南泰州”的字样时,忽然想起多年前在东海与海灵族协作清理河道的经历,心中微动——或许这些旧档里,藏着解决地方漕运难题的线索。

此后月余,陆曦几乎日日泡在编修厅。白日里,他逐页核对粮款数目,将错漏之处用朱笔圈出,旁注改良建议;夜里,他挑着灯,将各州府的漕运路线绘制成图,对比水患前后的运力变化。同僚们多将这份差事视作“案牍之劳”,唯有陆曦看得格外认真——他记得白羽曾说“翰林院是储才之地,不是避世之所”,更记得在启蒙堂给孩子们讲漕运时,孩子们眼中“粮食怎么到城里”的好奇。

一日,白羽来翰林院巡查,见陆曦的案头不仅有整理好的档册,还有几张绘着河道疏浚方案的草图,便拿起细看:“你这方案,竟用到了海灵族的水性优势?”陆曦连忙起身:“回王爷,江南泰州水患后,河道淤泥堆积,官差清理效率太低。若能像当年东海那样,请海灵族协助,既能加快进度,又能减少百姓徭役之苦。”白羽眼中闪过赞许:“好个‘以民为本’!这份建议我带回宫,若可行,便让户部试点推行。”

消息传到蓝妙姬耳中时,她正在西北边境巡查防线。借着传讯符的微光,她写下回信:“闻君之策,甚慰。边境近日安稳,唯念你伏案辛劳,勿忘保重身体。待我回京,带你去西山采新茶。”陆曦握着传讯符,指尖残留着符纸的温热,连日整理卷宗的疲惫竟消散大半——他与蓝妙姬聚少离多,却总能在彼此的事业里找到共鸣,这份默契,比寻常情话更显珍贵。

这年秋,朝廷下旨外放官员,陆曦因“熟悉民生实务,有地方治理之才”,被授从五品泰州理事,主理漕运与农耕。启程那日,陆明羽已升至吏部主事,特意赶来送行,递给他一个装着灵绳的锦盒:“这灵绳我加固过,能自动分类卷宗,你在地方处理文书,能省些力气。”青青和甄红思则送来几袋改良的麦种:“这是用灵植培育的,比普通麦种高产三成,你带去泰州,试试推广给百姓。”

泰州的景象,比陆曦预想的更艰难。刚到任,就遇上游河决堤,沿岸数十里农田被淹,百姓拖家带口往高处逃,哭声与呼救声不绝于耳。州府衙内,几位乡绅正与代理知州争执:“修堤坝需征调民力,眼下秋收在即,误了农时,谁来赔百姓的损失?”代理知州急得满头大汗:“可河再不堵,淹的田会更多!”

陆曦沉默着走出衙内,沿着河岸勘察。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,堤坝缺口处的土坡已被冲得松软,若不及时加固,夜里再降暴雨,后果不堪设想。他蹲下身,抓起一把河泥——土质黏重,寻常沙袋根本挡不住水流。忽然,他想起珠娘曾说海灵族能“引水改道”,便立刻让人备好船,往东海方向去。

见到珠娘时,她正带着族人清理近海的渔网。听闻泰州水患,珠娘二话不说:“陆公子放心,我们这就随你去。只是我族清理淤泥需借灵泉之力,还需你让人准备些容器。”陆曦连忙应下,心中满是感激——多年前的一面之缘,海灵族竟愿倾力相助。

三日后,海灵族的船队抵达泰州。珠娘带着族人潜入河中,指尖凝聚灵泉之力,将缺口处的水流引向支流;陆曦则组织衙役与百姓,用竹筐装着掺了灵草灰的泥土,层层加固堤坝。乡绅们见海灵族不用征调民力便能治水,又听闻陆曦承诺“修堤所用粮草由州府承担,绝不摊派给百姓”,终于松了口,主动捐出粮食与木料。

堤坝合拢那日,沿岸百姓自发提着茶水、点心赶来。一位白发老妇握着陆曦的手,将一块温热的麦饼塞到他手中:“陆大人,您是好官啊!若不是您,我们这庄稼就全淹了!”陆曦接过麦饼,咬了一口,粗糙的口感里却满是暖意——在翰林院整理档册时,他只知“漕运关乎民生”,如今站在泥泞的河岸上,才真正明白“民生”二字,是百姓碗里的饭、身上的衣,是官员脚下沾的泥、心中装的事。

治水有功的消息传回京城,白羽下旨升陆曦为泰州知府(从四品)。同僚们纷纷道贺,陆曦却只是将赏赐的银钱换成粮种,分发给沿岸百姓。夜里,他在灯下给蓝妙姬写信:“今日在田间见百姓播种,他们说新麦种若能丰收,便有余粮过冬了。我忽然觉得,当官不求高位,能让百姓安稳,便是最大的功绩。”

此时的蓝妙姬,刚在边境击退一波侵扰的蛮族,握着传讯符,望着远处的烽火台,嘴角露出浅笑。她提笔回信:“君守民生,我护疆土,虽隔千里,心意相通。待明年春,我请旨调回京城,与你共赏朱雀街的海棠。”

泰州的日子,平淡却充实。陆曦推广改良麦种,组织百姓修建灌溉渠,又在州府设立“民生堂”,让百姓有冤可诉、有难可解。陆明羽偶尔会寄来吏部的新政文书,提醒他注意官员考核的细节;青青和甄红思则会送来新培育的灵草,说能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。启蒙堂在泰州开了分校,周老先生派来的先生写信说,孩子们最爱听陆曦讲“治水的故事”,说“长大也要做帮百姓的官”。

宣和六年冬,陆曦接到调令,升江南道台(从三品),主理江南六州的漕运与民生。离任那日,泰州百姓自发在城外列队相送,手中举着“陆青天”的木牌,却被陆曦拦下: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,‘青天’二字,愧不敢当。”他望着百姓眼中的期盼,心中暗下决心:到了江南,更要守住这份初心,不让百姓失望。

江南道台的衙署设在苏州,背靠太湖,门前的河道上常年停泊着漕运的船只。陆曦到任时,正值漕运旺季,却听闻六州漕运官相互推诿——常州的粮船因河道淤塞无法按时抵达,苏州的官差却以“未到约定时日”为由拒绝接收,粮商们急得团团转,纷纷到道台衙署告状。

“道台大人,常州的河道三个月没清了,船走得比人慢!可苏州府说按规矩办事,晚一天都不收,这粮要是坏了,我们可赔不起啊!”粮商张老板跪在地上,声泪俱下。陆曦扶起他,沉声道:“此事我来处理,三日之内,定让粮船顺利卸货。”

当日午后,陆曦便带着衙役前往常州。河道边,几位漕运官正围着棋盘下棋,见陆曦来了,才慢悠悠起身:“道台大人,这河道淤塞是老问题了,不是我们不清,是人手不够啊。”陆曦没理会他们的推诿,径直走到河边,弯腰查看淤泥厚度,又让人找来当地百姓询问——原来常州漕运官为了节省开支,早已停了清淤的差事,将银两挪作他用。

“明日起,立刻组织清淤,所需银两从道台府的备用金里出。”陆曦的语气不容置疑,“另外,传我令,江南六州设立‘漕运协作署’,各州漕运官轮流值勤,互通粮船信息,再敢推诿扯皮,一律革职查办!”漕运官们见陆曦动了真格,不敢再敷衍,连忙应下。

解决了常州的问题,陆曦又赶往苏州,与苏州知府商议“弹性接收”制度——粮船因不可抗力延误的,可凭当地衙署的证明延迟三日卸货,逾期再按规矩处理。苏州知府起初犹豫,怕担责任,陆曦却道:“我们当官,是为了让漕运顺畅、百姓有粮吃,不是为了守着‘规矩’误事。若出了问题,我来担责。”

三日后,常州的粮船顺利抵达苏州,张老板特意送来一面“公正廉明”的锦旗,却被陆曦婉拒:“这是我分内之事,不必如此。倒是你们日后若遇到漕运难题,可直接去协作署反映,不用再跑这么远。”

江南道台任上的三年,陆曦干得风生水起。他建立的“漕运协作署”成了朝廷推广的范本;青青和甄红思培育的改良麦种在江南六州推广后,亩产提高了四成,百姓再也不用愁温饱;启蒙堂的分校增至二十余所,周老先生特意从京城赶来,握着陆曦的手道:“你这孩子,把‘启蒙’二字做到了实处啊!”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