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灵异恐怖 >苍茫天道 > 第394章 守心而行

第394章 守心而行(1 / 1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这期间,蓝妙姬也因战功赫赫,升为镇国将军,驻守京畿。两人终于有了更多相聚的时间,有时陆曦去京畿巡查漕运,会顺便去军营看蓝妙姬;有时蓝妙姬休沐,会带着陆曦去西山采新茶,就像当年信中约定的那样。宣和八年秋,在白羽的促成下,两人在王府举行了简单的婚礼,没有盛大的排场,只有亲友的祝福——陆明羽做伴郎,青青和甄红思做伴娘,公主(此时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)亲手为他们系上同心结。

宣和十年春,朝廷调陆曦回京城,任户部侍郎(正三品)。消息传来时,陆曦正在江南巡查粮库,听闻调令,他第一时间去了泰州——那里有他治水时种下的第一棵柳树,如今已枝繁叶茂。百姓们听说他要回京任大官,纷纷赶来送行,一位老农捧着一袋新收的麦子:“陆大人,这是您推广的麦种种出来的,您带回去,让京城的人也尝尝江南的麦子。”陆曦接过麦子,眼眶微热:“我在京城,也会记着江南的百姓,记着这袋麦子的分量。”

回京后的日子,比在地方忙碌许多。户部掌管全国的钱粮,上到朝廷的军费、官员的俸禄,下到百姓的赋税、赈灾的粮款,都需经陆曦之手。刚上任不久,就遇上天灾——北方数省大旱,粮食歉收,粮商们趁机囤积居奇,粮价暴涨,百姓们买不起粮,纷纷逃荒到京城。

朝堂上,几位大臣争论不休。有人主张“优先保障京城粮供”,有人提议“向富商借粮”,唯有陆曦站出来:“京城的粮供不能断,但百姓的命更不能丢!臣建议,立刻打开国库粮仓,向北方调粮;同时派官差严查囤积粮商,平价售粮;另外,将江南的改良麦种火速运往北方,指导百姓补种耐旱作物,缓解明年的粮荒。”

“陆侍郎,国库粮仓的粮食是留着应急的,若都调去北方,京城出事怎么办?”一位老臣质疑道。陆曦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账册:“回大人,臣已核对过国库的存粮,扣除京城三个月的用量,剩余的粮食足够支撑北方赈灾;另外,江南今年丰收,可再调两成粮食入京,补充国库。至于粮商,臣已让人查清,他们手中囤积的粮食足够北方百姓吃半年,只要严查,定能平价售粮。”

陛下见陆曦计划周密,便准了他的奏请。接下来的一个月,陆曦几乎连轴转——白天在户部协调调粮,夜里去城门查看赈灾粮的发放情况,偶尔还要去巡查粮商的粮仓,防止他们阳奉阴违。蓝妙姬见他辛苦,便在夜里赶来户部,帮他整理账册,偶尔递上一杯温热的茶水:“别太累了,身子垮了,怎么帮百姓?”陆曦握着她的手,心中满是安稳:“有你在,我就有底气。”

经过三个月的努力,北方的粮荒终于缓解,粮价回落,逃荒的百姓纷纷返乡补种。陛下龙颜大悦,下旨赏赐陆曦黄金百两、绸缎千匹,陆曦却将赏赐换成了粮种和农具,送往北方灾区。白羽见他如此,笑着道:“你这性子,倒跟当年在泰州时一样,一点没变。”陆曦道:“王爷,臣只是记得,当年在泰州,老农说‘麦子的分量’,这分量,就是百姓的信任,臣不敢辜负。”

宣和十五年,是陆曦入仕的第十五年。这年秋,陛下下旨,授陆曦户部尚书(从二品),仍兼管民生事务。消息传开,同僚们纷纷道贺,陆明羽已升至吏部尚书,特意摆宴庆祝:“三弟,你从六品编修升到从二品尚书,十五年时间,真是飞黄腾达了!”陆曦却摇头:“什么飞黄腾达,不过是多做了几件实事,多担了几分责任。”

宴席散去,陆曦独自站在户部的窗前,望着远处的朱雀街。十五年来,他从翰林院的编修到地方的理事、知府、道台,再到京城的侍郎、尚书,官职越来越高,管辖的事务越来越多,心境却愈发平和——他不再像初入仕途时那样急于证明自己,而是更懂得“慢下来”:在地方时,会蹲在田间听百姓讲收成;在京城时,会去启蒙堂听孩子们读书;遇到难题时,会想起泰州的柳树、江南的麦子,想起百姓眼中的期盼。

蓝妙姬走过来,从身后轻轻抱住他:“在想什么?”陆曦转身,握住她的手:“在想十五年前,第一次在养心殿见王爷,那时我还是个紧张的少年,没想到十五年后,会站在这里。只是不管走多远,我都记得,当官不是为了高位,是为了让百姓能安稳过日子。”

蓝妙姬笑着点头:“我知道。就像我守着边境,不是为了将军的头衔,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心种地、孩子能安心读书。”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落在两人身上,温柔而明亮。远处的启蒙堂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,朗朗的声音里,有一句是陆曦当年教的——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。

陆曦知道,这十五年来的“飞黄腾达”,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,而是因为他始终记得这份初心,记得百姓的分量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他会继续走下去,带着这份初心,带着百姓的信任,为青龙国的民生,为身边的人,继续做实事、担责任——这,才是他心中真正的“飞黄腾达”。

京郊的麦田在初夏的风里泛着绿浪,陆曦踩着田埂走在垄间,裤脚沾了些泥土也不在意。老农李阿公蹲在地里,手里捧着一把刚拔起的麦苗,叶片翠绿肥厚,根须上还沾着湿润的土:“陆大人,您说的这‘灵草肥’是真管用!往年这时候麦苗还没这么壮,今年看这样子,秋收肯定能多收两成!”

陆曦接过麦苗细看,指尖触到叶片上细微的绒毛,想起半月前青青寄来的信——她和甄红思用秘境带回的灵草渣改良了肥料,既能滋养土地,又不会像纯灵肥那样伤了凡人的庄稼。“阿公,您要是觉得好用,就跟村里的人多说说,”陆曦笑着递回麦苗,“后续会有官差送更多肥料来,还有农技的册子,教大家怎么掺着普通肥料用,不浪费。”

李阿公连连点头,从兜里掏出个布包,里面是烤得金黄的麦饼:“大人尝尝,去年的新麦做的,您帮咱们改良庄稼,这点心意您可别推辞。”陆曦接过麦饼,咬了一口,麦香醇厚,比京里御膳房的点心更实在。

回到户部时,陆明羽正坐在他的值房里翻查地方奏报,见他进来,笑着扬了扬手里的册子:“刚收到江南各州的回函,都愿意推广灵草肥,就是有些偏远州县缺人手,我已经跟吏部打过招呼,调些懂农事的小吏过去帮忙。”

“辛苦你了,”陆曦接过奏报,指尖拂过“苏州”“泰州”的字样,想起在江南道台任上的日子,“当年在泰州治水,要是有这灵草肥,百姓也能少受些苦。”

“可不是嘛,”陆明羽靠在椅背上,拿起茶杯喝了一口,“现在咱们有灵植、有协作署,还有你这‘百姓尚书’盯着,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。对了,下个月公主大婚,你和蓝将军可得去喝喜酒,她还特意跟我提,要请你当证婚人呢。”

陆曦笑着点头,心里泛起暖意。公主如今已长成温婉的少女,嫁的是一位驻守边境的年轻将领,和蓝妙姬一样,也是个心怀家国的人。

夜幕降临时,蓝妙姬从军营回来,一身戎装还没换下,就径直走进户部值房。陆曦连忙起身,接过她肩上的披风:“今日怎么回得这么晚?”

“查了批军械的账,耽误了些时候,”蓝妙姬坐在他身边,拿起桌上的麦饼咬了一口,“这饼子味道不错,是京郊百姓送的?”

“嗯,李阿公自家烤的,”陆曦把灵草肥的推广进度跟她说了说,“再过些日子,北方的耐旱麦种也该熟了,到时候咱们去看看?”

蓝妙姬点头,指尖轻轻碰了碰他手背上的老茧——那是常年握笔、考察田间磨出来的,不像她的手,满是练剑留下的薄茧。“你啊,当了尚书还总往田间跑,同僚们都笑你‘不像大官’。”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