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7章 青瓦巷纪事 雨打芭蕉时(2 / 2)
沈砚之望着她的背影,轻轻关上了门。他回到书房,将那包碧螺春打开,取出一些茶叶放进茶杯里,然后倒入滚烫的开水。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,散发出清新的茶香。他端起茶杯,轻轻抿了一口,茶香在口腔里蔓延开来,带着几分清甜。
他走到书案前,重新拿起那本宋刻本《论语》。灯光下,书页上的字迹显得格外清晰,他的目光落在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这句话上,不由地想起了下午遇到的苏晚,还有热情的王婶。他嘴角微微上扬,或许,在这青瓦巷里,他的生活真的会有所不同。
雨还在下,打在天井的石榴树叶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沈砚之坐在书案前,继续修复着那本古老的《论语》,灯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,映在墙上,与书架上的古籍字画融为一体,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。
第二天一早,天放晴了,阳光透过窗棂照进书房,落在书案上的《论语》上。沈砚之伸了个懒腰,站起身走到窗边,望着天井里的石榴树。经过一夜雨水的滋润,石榴树的叶子显得更加翠绿,枝头的石榴花苞也似乎长大了一些。
他洗漱完毕,刚准备去巷口的早点铺买些早点,院门外就传来了敲门声,伴随着苏晚清脆的声音:“沈先生,在家吗?我来还伞啦!”
沈砚之打开门,只见苏晚手里拿着那把黑色的雨伞,另一只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食盒,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:“沈先生,早上好!这是我阿姨做的桃花酥,您尝尝。”说着便将食盒递了过来。
沈砚之接过食盒,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让你破费了。”
“不碍事的,”苏晚摆了摆手,“昨天真是太谢谢您了。对了,沈先生,您今天有空吗?我想请您看看我的画,给我提些意见。”
沈砚之犹豫了一下,他今天原本打算继续修复《论语》,但看着苏晚期待的眼神,他还是点了点头:“好,你进来吧。”
苏晚高兴地走进院子,好奇地打量着四周:“沈先生,您家的院子真漂亮,尤其是这个天井,种上石榴树,特别有韵味。”
“随便种的,”沈砚之笑了笑,将她领进书房,“你把画拿出来吧。”
苏晚打开画夹,取出几张素描纸递给沈砚之。纸上画的都是青瓦巷的景致,有巷口的芭蕉树、老宅院的飞檐、青石板路上的行人,每一幅都画得生动逼真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沈砚之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,不时地点点头。他指着其中一幅画着老槐树的素描说:“这幅画不错,树干的纹理画得很细致,尤其是光影的处理,很到位。不过,这里的比例可以再调整一下,让画面更协调一些。”
苏晚认真地听着,不时地在画纸上做着标记:“沈先生,您说得太对了!我当时画的时候就觉得这里有些别扭,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。经您这么一说,我就明白了。”
沈砚之又指着另一幅画说:“这幅画的色彩很明丽,但是层次感可以再加强一些,让画面更有深度。”
苏晚连连点头:“嗯嗯,我记住了。沈先生,您真是太厉害了,比我们老师讲得还清楚。”
沈砚之笑了笑:“我只是随便说说,你自己多练习,多观察,自然会有进步。”
两人聊得很投机,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午。苏晚看了看时间,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沈先生,没想到聊了这么久,都到中午了。为了感谢您给我提意见,我请您去巷口的小饭馆吃饭吧。”
沈砚之想拒绝,但苏晚却坚持道:“沈先生,您就别跟我客气了,不然我下次都不好意思来向您请教了。”
沈砚之无奈,只好点了点头:“好,那我就不客气了。”
两人走出院子,沿着青石板路往巷口走去。阳光洒在巷子里,将青石板路照得发亮,邻里们见到他们,都热情地打招呼。王婶看到苏晚,笑着对沈砚之说:“沈先生,这就是昨天在您家门口转悠的姑娘吧?长得可真俊。”
沈砚之有些尴尬地笑了笑,苏晚却大方地说:“阿姨您好,我叫苏晚,是沈先生的朋友。”
王婶笑着说:“好好好,苏姑娘,有空常来玩啊。”
两人走到巷口的小饭馆,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。饭馆的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妻,见到沈砚之,热情地打招呼:“沈先生,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吃饭啊?这位是?”
“这是我的朋友苏晚,”沈砚之介绍道,“我们随便点些菜。”
老板笑着说:“好嘞,沈先生,您可是我们这儿的常客,今天我给您推荐几道招牌菜,保证苏姑娘爱吃。”
不一会儿,菜就上桌了,有清蒸鲈鱼、糖醋排骨、炒时蔬,还有一碗鲜美的鸡汤。苏晚尝了一口清蒸鲈鱼,眼睛亮了起来:“哇,这鱼真好吃,鲜嫩可口。”
沈砚之笑了笑:“这家饭馆的菜味道确实不错,我经常来这儿吃。”
两人一边吃饭,一边聊天。苏晚向沈砚之介绍了自己的专业和在江南采风的经历,沈砚之也偶尔说起自己修复古籍字画的事情。苏晚听得很入迷,她从未想过,修复古籍字画竟然是一件如此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。
吃完饭,两人走出饭馆,苏晚说:“沈先生,今天真是太感谢您了,不仅给我提了画的意见,还陪我吃饭。以后我能不能经常来向您请教啊?”
“当然可以,”沈砚之点了点头,“只要我有空。”
苏晚高兴地说:“太好了!沈先生,那我先回去了,明天我再把修改后的画拿给您看。”
“好,”沈砚之挥了挥手,“路上小心。”
苏晚蹦蹦跳跳地走了,沈砚之望着她的背影,嘴角微微上扬。他转身往回走,阳光洒在他的身上,温暖而舒适。他想,或许,在这青瓦巷里,他真的可以找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。
接下来的几天,苏晚经常来沈砚之的宅院,有时是为了请教画画的问题,有时是为了和他聊聊天。沈砚之也渐渐习惯了她的存在,每当苏晚的敲门声响起,他的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期待。
这天下午,苏晚又来到沈砚之的宅院,她手里拿着一幅新画的油画,画的是天井里的石榴树。画面上,阳光透过石榴树的叶子洒下来,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,枝头的石榴花苞含苞待放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沈砚之接过画,仔细地看着,不由地赞叹道:“这幅画比之前有进步多了,色彩的层次感和光影的处理都很好,尤其是这石榴花苞,画得栩栩如生。”
苏晚高兴地说:“真的吗?太好了!沈先生,谢谢您的指导。对了,沈先生,下周末我们学校要在苏州举办一个学生画展,我想邀请您去看看,不知道您有空吗?”
沈砚之犹豫了一下,他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,但看着苏晚期待的眼神,他还是点了点头:“好,我有空。”
苏晚高兴地跳了起来:“太好了!沈先生,到时候我给您打电话,我们一起去。”
沈砚之笑了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