议论三十二则(七)(1 / 2)
原文:
或问命。曰:命者天之命也,非人为也,人为不为命。请问人为。曰:可以存亡,可以死生,非命也。命不可避也。
译文:
有人问什么是命运。
回答说:命运是上天注定的,不是人为所能改变的,人为的努力不属于命运的范畴。又问人为的努力是什么。
回答说:那些可以决定生存或灭亡、生死或安危的事情,属于人为的范畴,而非命运。命运是不可逃避的。
注解:
此段核心讨论“天命”与“人为”的界限。
扬雄提出“命者天之命也”,强调命运的终极决定权在天,而人为努力(如趋利避害、道德修养)属于主动选择的范畴,不属于命定。
“命不可避也”呼应《论语》“死生有命”的观点,但更强调命运的客观性,认为人无法通过主观意志改变天命的根本走向。
原文:
或曰:颜氏之子,冉氏之孙。曰:以其无避也。若立岩墙之下,动而征病,行而招死,命乎命乎。吉人凶其吉,凶人吉其凶。长乎辰,曷来之迟,去之速也,君子竞诸。
译文:
有人说:“颜渊和冉耕这样的贤者为何早逝?”
回答说:“因为他们无法逃避天命。如果站在即将倒塌的危墙下,稍有动作就会生病,稍有行动就会招致死亡,这能说是命运吗?这能说是命运吗?”
又说:“善人即使遇到吉事也会视为凶兆而谨慎对待,恶人即使遇到吉事也会视为凶兆而放纵妄为。时光啊时光,为何来得如此迟缓,去得却如此迅速?君子应当在有限的生命中与时间赛跑。”
注解:
1.颜氏之子,冉氏之孙:指孔子弟子颜回(字子渊)和冉耕(字伯牛),二人皆以德行着称却早逝。
扬雄借此论证命运的不可抗性,认为即使圣贤也无法逃避天命。
2.立岩墙之下:化用《孟子》“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”的典故,强调人为选择的重要性。
若主动置身危险境地(如“立岩墙下”),由此招致的灾祸属于人为过失,而非命运。
3.吉人凶其吉,凶人吉其凶:善人能以审慎态度对待吉事,避免因得意忘形而招祸;恶人则会因吉事而骄纵,反而将吉兆转化为凶兆。
此句体现扬雄对“吉凶转化”的辩证思考。
4.君子竞诸:呼应《周易》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精神,主张君子应珍惜时光,通过积极进取实现人生价值,而非消极顺从命运。
总结:本章节主要讲了。
以上《扬子法言》中关于“命”的两段原文,围绕“天命与人为的辩证关系”展开深度探讨,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,层层递进地阐释了对“命”的定义、天命的不可抗性、人为的主动性,以及吉凶态度与人生选择等核心内容,具体可拆解为以下细节:
一、第一段原文:界定“命”与“人为”的本质及界限
该部分以“问答”开篇,核心是明确“天命”和“人为”的不同范畴,厘清二者的根本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