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武侠修真 >让哈布斯堡再次伟大! > 第503章 炸弹

第503章 炸弹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奥地利人已经彻底吃下了奥斯曼在马其顿地区剩余的全部地盘。港口城市萨罗尼加在被围困整整两个月后,最终因为粮食彻底断绝而不得不投降。

当然,这事儿也跟奥地利人这一个多月来用大炮没完没了地轰有直接关系。当奥地利军队最后进城的时候,萨罗尼加已经不成样子了——残垣断壁,到处是轰炸留下的疮痍。

奥地利近东作战集团在报告里明确写着:“根据实地评估,没有三到六个月的修复工作,这座城市根本没法恢复港口功能,无法为我军提供任何后勤补给。”

言下之意就是——这座城现在啥用处都没有。

维也纳的总参谋部早就看清楚了形势,索性放弃了什么速战速决的幻想。剩下的就是一个字:稳。围住重要的城市,耐心地困,要是奥斯曼人想派援军来解围,外围部队就把援军打散,然后继续回来轰炮。简单粗暴,就是一个字——烦。但胜在省人命。

看看这个数据对比就知道差别有多大。萨罗尼加战役打了两个月,逼得奥斯曼守军三万多人投降,奥地利人自己的伤亡不过一千出头——这种战损比,在19世纪的战争里简直是梦幻级别的。

反观俄国人那边就惨了。他们在埃迪尔内堡垒前已经硬生生磨了快五个月,伤亡人数已经超过四万,可这个要塞硬是没啃下来。

主要原因一个是俄国人的重炮火力确实不足,另一个就是埃迪尔内这个地方防守得太牢固了。奥斯曼人在这里尝试使用了一些新式混凝土来修建部分碉堡,虽然技术还不成熟,没有加入钢筋加固,但那东西对炮火的抵抗力依然比普通砖石强不少。

加上埃迪尔内向来是奥斯曼帝国在北方最重要的咽喉要地,防守部队经营得死死的,弹药也充足,士气也比较顽强。结果就是俄国人一次次发起冲锋,一次次被打回来,伤亡数字不断往上窜,可城墙依然岿然不动。

奥地利在攻占港口城市萨罗尼加之后,将目标转向了奥斯曼帝国的西部门户要塞塞雷。这座要塞是在第二次近东战争之后新修建的防御工事,其设计理念与埃迪尔内要塞如出一辙,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筑垒技术。

塞雷要塞的防御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设计思路。外围是深达六米、宽达十二米的壕沟,壕沟底部铺设了尖木桩和铁刺,并设计有排水系统以防积水。壕沟外侧斜坡经过精心计算,角度足以使任何试图攀爬的士兵暴露在守军的火力之下。壕沟内侧则是高达八米的土石混合墙体,这种墙体由大块石材作为外表面,内部填充夯实的泥土和碎石,能够有效吸收炮弹的冲击力。

要塞的核心防御设施是十二座采用新式建筑技术的碉堡。这些碉堡的墙体厚度达到了惊人的两到四米,由三层结构组成:最外层是厚约半米的花岗岩石块,经过精细打磨后紧密贴合;中间层是混凝土浇筑层,厚约一米半到两米,虽然没有钢筋加固,但通过添加碎石、砖块碎片等骨料,大大增强了混凝土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;最内层则是半米厚的砖墙,用于防止混凝土碎片在遭受炮击时向内飞溅伤害守军。

实战证明,这种结构能够抵御当时大部分野战炮和轻型榴弹炮的轰击。

要塞的弹药库和粮仓都建在地下深处,距离地面五到六米,周围用厚实的砖墙和混凝土墙保护。通风系统通过多个曲折的通道与地面相连,既保证了空气流通,又防止敌人投掷炸药或纵火。供水系统则引入了几口深井,并在地下修建了大型蓄水池,储水量足够守军使用数月之久。

在塞雷要塞周围,奥斯曼工程师还修建了一系列外围防御工事。距离主要塞约一到两公里的位置,分布着十几个小型堡垒,每个堡垒驻扎着一到两百名士兵,配备轻型火炮。这些前哨堡垒的作用是预警和迟滞敌军进攻,一旦遭遇优势敌军,守军可以撤回主要塞。堡垒之间用战壕连接,战壕采用之字形设计,避免遭受纵向射击。在某些关键地段,战壕前方还设置了铁丝网障碍,虽然铁丝网技术在1870年代还不够成熟,但已经开始在军事防御中得到应用。

奥地利近东作战集团司令阿尔布雷希特大公这天边看地图,边问自己的参谋长斯特里特少将:“塞雷要塞的人还是不肯投降吗?”

“是的,殿下。”参谋长斯特里特少将将手中的文件递给旁边的一个参谋,走过来,说道:“我们打萨罗尼加都打了两个月,估计塞雷要塞的部队觉得自己能至少坚守半年时间。”

“俄国人还没有攻下埃迪尔内吗?”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皱眉问道。

“没有,大公阁下。埃迪尔内至少有五万奥斯曼部队防守,进攻他们的俄军参与轮换之后有十多万,伤亡惨重。而且他们城内的粮食、水、弹药储备得很丰富。本来以为是俄国缺乏重炮的原因。两星期前,我们调了奥地利的280毫米攻城臼炮去,但是效果也一般。”

斯特里特少将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埃迪尔内的防御工事与塞雷如出一辙,都是采用石材、混凝土和土石混合的多层防护结构。280毫米臼炮虽然威力巨大,但混凝土工事的吸能效果太好了。炮弹击中后,往往只能在表面炸出一个大坑,却很难完全摧毁整个碉堡。”

大公走到地图前,仔细端详着塞雷要塞的标记。情报部门绘制的详细要塞布局图显示,塞雷的防御体系比萨罗尼加更加完善。萨罗尼加虽然是个重要港口,但毕竟是商业城市,城防工事主要是旧式的石墙,虽然也经过加固,但远不如塞雷这种专门设计的现代要塞坚固。

更令人头疼的是塞雷的地理位置。要塞建在一片丘陵地带,周围地形起伏不平,限制了奥地利重炮的机动和部署。重型攻城炮需要平坦坚实的地面才能稳定发射,在山地环境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炮位。而且丘陵地形使得炮兵难以进行直瞄射击,必须依赖曲射,这又降低了命中精度和破坏效果。

奥斯曼守军显然对地形优势心知肚明。他们在几个制高点上修建了观察哨,能够清楚地看到奥地利军队的一举一动。每当奥地利炮兵试图推进重炮时,要塞的火炮就会立即开火,迫使奥军后撤。几次尝试下来,奥地利损失了好几门火炮和数十名炮手,却连合适的攻击阵位都未能建立。

要塞内的守军人数也是个未知数。根据侦察兵的报告,塞雷至少驻扎着一万五千到两万名奥斯曼士兵,而且士气高昂。这些守军多是从安纳托利亚调来的精锐部队,战斗力远超萨罗尼加的那些士气低落的守备部队。他们的指挥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帕夏,曾经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二次近东战争,知道如何利用坚固的防御工事与敌人周旋。

补给方面,塞雷要塞的情况也远比萨罗尼加乐观。要塞修建时就考虑到了长期围困的可能性,地下仓库储存了足够守军食用六个月以上的粮食。深井和蓄水池保证了充足的饮用水供应。弹药储备同样充裕,据估计,即使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战斗,守军的弹药也能支撑四到五个月。

“让飞艇部队出动,用那个。”

斯特里特少将思考片刻,就表达赞同,他说道:“飞艇部队可以从上面扔炸弹,碉堡一般头顶的厚度差一些,应该效果很好。”

“直接用那个。“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挠了挠头发,“我想想,500磅炸弹。就用这个。”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