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重生 >暖青寒 >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个人的哀伤

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个人的哀伤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太子薨逝,于大贞朝堂而言是国本动摇的惊天大事,于民间市井却成了拍手称快的谈资。

消息传出,街头巷尾顿时议论纷纷。

率先沸腾的声浪里,都说太子是触犯天条遭了报应——昔日为炼丹求长生,竟敢从阎王爷手中夺寿,分明是活腻了,才惹得老天爷一个不快,提前将他收了去。

紧接着,另一桩说法也不胫而走:太子为炼丹害了无数幼女性命,冤魂怨气冲天,搅得地府不宁,阎罗王特准她们上来索了太子魂魄。他死那夜暴雨如注,便是枉死幼女泣血的泪。

更有些身着长衫、在茶楼酒肆间高谈阔论、状似通晓朝局之人,将矛头直指赵王,说这乃是皇子内斗之果。三皇子有定远侯支撑,四皇子得魏国公府相助,太子虽有成国公与武安侯两座靠山,奈何两家皆明哲保身,太子党外强中干,毕竟谁愿辅佐一位暴戾凶残的储君呢。

议论能精准至此,显然是有心之人在背后推波助澜。

短短一日,宫中的消息便颁告天下,快得异乎寻常。

庆昌帝下诏,将太子之死定性为‘急病暴毙’,全文仅以八字概括——‘储君薨逝,实出意外!’可谓言简意赅至极。

这明显不合礼制。

依照旧例,此类诏书至少需加上“忽遭疾疫,医药罔效”或“闻逆贼作乱,惊怒交加,旧疾骤发”等缘由,以安民心。宫中传出的消息是——庆昌帝深陷丧子之痛,全然无心斟酌诏书细节,就连以往必定大书特书的太子贤德,此番也只字未提。

诏书如此反常,足见庆昌帝悲痛之深。

然而,紧随这道明发天下、旨在安抚民心的诏书之后,发往各部院衙门的指令却内容详尽、措辞冷峻。

朝臣们接到的的旨意,是庆昌帝任命梁王为总理丧仪大臣,并以礼部、翰林院官员为辅,协理太子丧葬。同时,又命梁王主理太子遇刺一案,且将其与正月里的曹如意灭门案并案审理,另遣都指挥佥事掌刑卫司事的傅鸣、左佥都御史许正为副手,美其名曰“三司协查”。

此番安排,朝臣们心下了然,皆已看透陛下心意。

所谓丧仪,梁王不过是块被高高供起的金字招牌,一应具体事务,自有礼部官员操持,连祭文也由翰林院代笔。

至于追查真凶,更是镜花水月。

曹如意一案拖延至今,真相未明,效用却已达成——便是将太子牢牢钉死在“妖丹案”的耻辱柱上,纵使他死了,民间仍视其为炼制妖丹、天理难容的昏聩之人。

这一番轰轰烈烈的操作,看似声势浩大,实则雷声大、雨点小,终将了无痕迹,悄无声息地收场。

接下来的举措,意图更为明显。太子的葬仪虽规制崇高,过程却大为缩短,处处透着仓促。庆昌帝下旨,京师辍朝五日,天下官员斋宿二十七日,宗室命妇依制哭临。

这“五日之期”掐得极准,恰是礼法允许的最短时限。要知道先帝时太子薨逝,辍朝长达二十七日,哀荣备至,几乎与帝王同礼。

两相对比,高下立判。

更耐人寻味的是谥号——按例,此等郑重之事本应由礼部草拟、君臣共议,此番庆昌帝却乾纲独断,亲自钦定了“怀昭太子”之号。

“怀昭”二字,看似褒扬,细品之下,却更似一种明晃晃的贬斥。太子生前之行,与“明德有功、容仪恭美”的“昭”字何曾有半分关联?这看似哀荣的谥号,反倒成了一种无声的讽刺。庆昌帝这般钦定,与其说是痛惜,不若说是透着骨子里的厌弃与敷衍。

最令人费解的,莫过于棺椁与陵寝的安排。

依制应有的金丝楠木梓宫,被庆昌帝一句“务从俭约、俯顺祖训”降为了沉香木棺;陵寝则更为仓促,竟是限期三月修缮前朝废太子的旧陵。明面上是体恤民力、秉持仁孝,实则无一不是在贬损丧仪的规格。

朝臣们对此自是心领神会。

陛下对太子之死的态度绝非哀痛,而是急不可耐地要抹去其存在。一个无功无德的太子就此“俭葬”了事,倒也省却了大家的麻烦,众臣乐见其成,自是无人愿意深究。

可皇后对此,万万不能接受。

初闻太子死讯,她如遭雷击魂飞魄散,跌跌撞撞奔至东宫。一见太子那死不瞑目、血肉模糊的尸身,当即惨叫一声,晕死过去。

再醒来时,神智已近癫狂。

皇后一步不肯靠近太子,拒不承认那是自己的儿子,厉声咒骂其为“妖物”,转而广召僧道法师,日夜不息地诵经作法、设坛招魂,声嘶力竭地哀求上天将儿子的魂魄还来。

随之而来的,是疯狂的迁怒。她下旨将东宫所有宫人尽数杖毙,血染宫阶,癫狂地宣称要以这数百条人命为祭,向上天换回太子一命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