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第一壁再进化(2 / 2)
“天哪……”陈博士第一个反应过来,他冲到白板前,看着杜宇泽画的示意图,激动得浑身发抖,“微胶囊……修复剂……化学反应……我明白了!我完全明白了!宇泽,你这个想法,简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!”
“这个方案如果能实现,它将彻底改变整个材料科学领域!不只是聚变反应堆,飞机发动机的叶片、深海潜艇的耐压壳……所有需要在极限环境下工作的材料,都将迎来一场革命!”
其他的研究员也反应了过来,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样,围着白板,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
“修复剂用什么成分?它必须能在高温和强辐射环境下保持稳定!”
“微胶囊的壳体材料也很关键!既要足够坚固,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不破裂,又要在裂纹扩展时,能被轻易撕开!”
“这个工艺怎么实现?如何保证微胶囊在基体中均匀分布?”
看着团队再次迸发出的巨大热情,杜宇泽知道,他的“药”,又下对了。
他没有再过多地参与讨论,而是悄悄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。
“系统,兑换【微胶囊自修复技术】(材料学基础包)。”
【确认兑换【微胶囊自修复技术】?该技术包包含多种修复剂配方、微胶囊制备工艺及在陶瓷
金属基体中的应用方案。兑换所需积分:30000。】
“兑换。”
【积分已消耗,当前余额:90000。技术资料已解锁。】
杜宇泽闭上眼,将系统给出的几十种可行方案,与“轩辕-II”的实际工况进行对比筛选,最终锁定了一种以“碳化硅”为基体,以一种“液态金属合金”为修复剂的方案。
这种方案,不仅修复效率高,而且耐高温、抗辐照性能极强,简直就是为聚变反应堆量身定做的。
他将这份方案的关键理论和化学方程式,整理成一份新的“灵感笔记”,匿名发到了陈博士的邮箱里。
邮件的末尾,他只写了一句话。
“或许,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向。”
当晚,陈博士的办公室,灯亮了一夜。第二天一早,材料实验室就接到了新的任务指令——全体转向“碳化硅基自修复陶瓷”的研发!
一场新的技术攻关战,再次打响。而“轩辕-II”这头未来的钢铁巨兽,正在被它的创造者们,一寸一寸地,赋予更强大的“皮肤”和“骨骼”。
“轩辕-II”的两大核心难题——超导材料和第一壁,都有了明确的攻关方向,整个项目进入了高速推进的轨道。
然而,杜宇泽的目光,却又投向了另一个看似不起眼,却同样致命的环节。
能源供给。
鼎新基地的“燧人氏”能源站,是专门为“轩辕”这个庞然大物配套建造的。它拥有一个巨大的电容阵列,可以在瞬间释放出驱动一次聚变点火所需的庞大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