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章 常平仓废议!(2 / 2)
当以‘弹性定价、政企协同、加大监管’为纲,重构常平仓运作机制,使其复归‘利民’之本。”
开篇立论,直指核心。
紧接着,便是具体的革新之策。
“其一,丰年购粮,当行‘弹性定价’与‘农户合作社’。
丰年官府压价,农户惜售,根源在于定价脱离市场。
当改‘固定低价’为‘弹性指导价’。
每年丰收之初,由官府、粮商、农户代表共议‘基准购粮价’,此价需比市场价高出半成,确保农户有利可图。”
“再推‘农户合作社’,将散户编组,与官府签订批量协议,既降交易成本,又防粮商压价。
若农户售粮超年产三成者,另有补贴,以励多售余粮,充盈仓廪。”
“其二,歉年发粮,当行‘分级赈济’与‘粮商联动’。
歉年发粮无序,在于储备单一,发放无别。
当建‘官仓为主、商仓为辅’双储备体系。
官府于丰年向信誉粮商预留仓容,若官仓不足,即可按协议价采购商粮,差价由官府补贴,调动商户积极性。”
“再行‘分级赈济’。
按‘极贫、次贫、一般’三等,区别对待。
极贫者免费领粮,次贫者低价购粮,一般者平价购粮。
杜绝一概而论,浪费珍稀。另设‘流动发粮点’,凭户籍粮票领取,杜绝冒领。”
“其三,全程监督,当行‘账册数字化’与‘多方监督’。
官吏克扣,在于监督滞后,信息不彰。
当推‘流水账册’,购粮、售粮、协议、记录,日日更新,制‘三联账册’,一联存仓,一联上交,一联公示于外,百姓可查。”
“再引‘第三方监督’。
由乡绅、农户、粮商组‘常平仓监督会’,每月核账查仓,每季上报。
若有克扣虚报,直达天听。
另设‘举报奖励’,查实者奖粮五石,以使监督无孔不入。”
“其四,日常管理,当行‘仓粮轮换’与‘损耗问责’。
粮食霉变,在于久存松管,当立‘动态管理’之制。
仓粮按入库时间排序,优先发放陈粮。存放超两年者,平价出售,购入新粮,周转不息。”
“再设‘仓粮损耗定额’,每石年损耗不得超百分之一。
超额者,仓管按价赔偿;低于定额者,另有奖赏。将责权与私利挂钩,方能尽心尽责。”
洋洋洒洒,一气呵成。
最后是结论。
“综上,革新常平仓之制,非废非守,而在‘变僵化机制为灵活运作’。
以弹性定价解丰年之困,以双储分级解歉年之难,以透明监督防官吏之弊,以动态管理减仓储之失。
如此,则常平仓可复‘丰年籴谷、歉年粜谷’之效,既保民生,又稳粮价,不负‘利民之仓’之名。”
最后一笔落下,卢璘长长地吐出一口气。
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。
卢璘写这篇策论的核心,在于打破了大夏王朝“非官即民”的对立思维。
用后世“政企协同”的理念,构建了一个“官府、商仓、合作社”三方协作的多元体系。
既避免了官府管理的僵化与腐败,又利用市场手段防止了商户的纯粹逐利与无序,实现了多方制衡。
同时,引入了“弹性指导价”、“分级赈济标准”、“损耗定额”等大量可量化、可操作的后世管理工具。
让整套方案,不再是纸面空想,而是有章可循,可以真正落地的实策。
更重要的是,兼顾了官府、农户、粮商、百姓四方的利益,形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。
农户售粮能赚钱,粮商参与有利润,百姓灾年有保障,官府还能减轻管理成本和财政压力。
仔细检查完文章后,卢璘放下笔心中笃定。
..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