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 靠着别热施舍过活,你不亡国谁亡国?!(2 / 2)
起初,国外有大量白银流入华夏的时候,这个兑换比例是很低的。
但商人的嗅觉很敏锐。
这其实与赈灾时,囤粮囤货的商人是一个道理。
商人赚钱的基本逻辑就是囤。
不管是粮食,还是其他什么。
当市面上没有别的粮食,他将所有粮食都囤积起来,成了最大的粮商的时候,那么,他就可以随意哄抬物价了。
历史上,这种事情屡见不鲜。
而白银的情况也是一样。
把粮食换成白银,一样行得通。
最后的结果都是哄抬物价,低买高卖,商人赚的盆满钵满。
因为白银是必需品,当那些‘商人’开始定价的时候,百姓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,以前一千文就可以换到一两银的,现在要两千文,三千文。
这就意味着,他们变相的多交了几倍的税。
那毫无疑问,结果就是导致大量农民破产。
破产之后会如何,这就不用多说了。
而像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呢?
很简单,北宋时期,范仲淹已经给了一份完美的答卷。
说,皇佑二年,两浙爆发大饥荒,杭州灾情更为严重。
范仲淹一面让百姓囤粮,一面鼓励百姓举行赛龙舟比赛,刺激经济消费。
这时候,又让寺庙招募工人大兴土木,他自己也开始修建谷仓官舍,同样招募大量工人。
来比赛的人要吃饭,看比赛的人要吃饭,小商小贩也要吃饭,做工的人也要吃饭。
市场需求逐渐变大,粮食不够的情况下,价格自然就开始上涨,到了每斗一百二十文,而范仲淹,就开始把粮食的价格提升到了一百八十文。
那些商人就像是闻到了腥味的猫一般,开始带着大量粮食进入杭州,想要多赚点钱。
但粮食一到,范仲淹就把粮价给降低。
商人肯定不乐意,大老远跑一趟,你斗傻子玩呢?
于是,他们就想收购范仲淹手中的粮食。
这时候就体现出范仲淹不开仓放粮赈灾的优势了。
他手上有粮,完全不慌,你搞垄断?没事,你要有那个本钱搞垄断才行。
他还可以继续打贸易战,一直降价,逼的那些商人没办法,只能平价把粮卖给百姓。
就这样,那一年的灾荒,全国都损失惨重,唯有杭州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。
而在这整个事件中。
范仲淹分别套用了以工代赈、经济流通与持续的市场流通。
就从范仲淹这个事件来看,反垄断其实很简单,不让他垄断就行了。
你囤任你屯,管你囤多少白银,多少粮食,只要市面上始终还有白银,或者粮食在,你就抬不起价来。
但华夏是个贫银国,朝廷没办法让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市场,但大明手工业足够发达,几乎便是世界手工业中心,巨量的贸易顺差,让巨量的白银流入华夏。
如果一直这样也还好,大明虽然贫银,但手工业足够发达,就能有源源不断的白银,便不会让经济崩溃,也不至于出现垄断。
但能一直这样吗?
很明显不可能。
政局与时局是随时都在变的。
而恰好,在1618年,华夏白银的主要来源地区欧洲,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。
白银不流入了,商人搞垄断了,国家财政枯竭了,小冰河期出现粮食减产了,北方环境恶劣游牧民族开始南下劫掠了,国家打仗没钱了,大明可不就亡了么!
这就是为什么都说大明是穷死的了。
既没有掌握货币发行权,也没能力让市场流动起来,相当于靠着别人施舍过活,他不亡国谁亡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