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4章 钢铁的壁垒(1 / 2)
到底要多高的温度才能让燃烧的火焰变成蓝色呢?
李维也不知道。
但白马山的高炉证明了、这样的火焰足够让铁矿石化作一滩赤红的铁水。
对现在的李维来说,这就足够了。
经过五百三十二次尝试、两百四十七次炸炉,达·芬奇设计的第五代高炉已经在新成立的白马山炼铁厂全面铺开。
单是摆在李维面前的设计图纸,就足足有八十四页——这已经是达·芬奇精简后的结果了。
李维不禁摇头失笑,前世今生,这狗日的施工图纸还在追着自己。
恰好此时天色已晚,李维索性就在白马山歇了脚,花了两天时间,细细研究了高炉的设计图。
达·芬奇也趁此机会,安排冶炼了新的一炉铁水,好让李维现场比照观摩。
-----------------
整座高炉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,从上到下依次是炉喉、炉身、炉腰、炉腹和炉基底。
这五个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炉温(反应区),对外也与不同的辅助设备相连接。
所以从外观上,高炉并不呈现底宽口窄的圆锥形,反而更像个腹宽、两头窄的花瓶。
当然,构建炉身的主体材料都换成了耐火黏土制作的耐火砖。
炉基底又分为地下和地上两个部分,工人们眼下就正在往地底下的燃料室里装填干馏后的无烟煤。
“这一步叫作‘预热’,我们首先要把炉温提升到一定程度。”
达·芬奇一边用【振动回荡】探测着炉壁的损伤情况,一边对李维解释道:
“这一步是减少耐火砖开裂、乃至于高炉爆炸的关键步骤!”
望着老头心有余悸的模样,即便知道场合不合适,李维到底有些莞尔——现如今的达·芬奇也称得上“炸出经验、炸出风采”了。
“单是这一步骤就要持续一到两个礼拜,直到炉温稳定。”
达·芬奇对探伤的结果满意地点了点头,又带着李维走向燃料室旁的鼓风炉室。
“如李维子爵所见,鼓风炉是整个高炉通风系统的唯一动力,在预热期间,也是对风炉的运行检测。”
达·芬奇的弟子鲁尼作为风炉系统的设计人,主动接过话题:
“在高炉的样式稳定后,风炉的动力不足和持续运行的不稳定性逐渐凸显,已经成了高炉性能进一步提升的主要桎梏。”
望着面前已经堪称是庞然大物的水力风炉,李维并没有责怪些什么——在能源革命前,机械输出的效率和总功率也就这么回事了。
这般想着,李维仰头看去——炉腹是贮存铁水、并让铁水持续发生一系列反应的地方;自然也与高炉的出料口相连接。
炉腹再往上便是陡然收束的炉腰。
这种设计是“流体流速与通道横截面积”的实际应用。
铁矿石的填料室也安排在这一层。
再往上的两层则是出于内部气体热循环和泄压、排气之类的考量。
每一层的高度、内直径、弯曲的弧度乃至于炉壁的厚薄,都是达·芬奇领导的工程团队一次次试错的结果。
当中的许多设计规范、数字标准,连达·芬奇也只能在图纸上标注“切实有用、不可更改但原理尚不明确”的泄气话。
什么叫做“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壁垒”?
这些就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