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章 蓝天之证,首飞前夜(1 / 2)
第二天清晨,松州飞机制造厂的会议室里,窗外阳光透过薄雾,洒落在打磨得光亮的红木桌面上。
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。
会议室的主位上,坐着松州飞机制造厂的厂长,陈广平。
陈广平年近花甲,头发花白,脸上布满了岁月刻画的皱纹,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,透着老练和睿智。
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,袖口磨得有些发亮,却显得格外精神。
陈广平是龙国航空工业的老前辈,早年留学联邦,归国后便投身航空事业,从设计员、工艺师一步步走来,参与并主导了龙国第一代、第二代战斗机,如歼-5、歼-6、歼-7系列的研制与生产。
他在龙国飞机制造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是业内公认的权威和奠基人之一,对飞机的每一个螺丝、每一道工艺都了如指掌。
也因此,他对任何新事物都抱持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谨慎和求证态度。
此刻,陈广平正微笑着,热情地接待着姜晨和林浩。
“林所长,您的大驾光临,真是让松州蓬荜生辉啊!”陈广平率先开口,语气中带着几分老友间的亲切和对林浩所在14所的敬意。
“14所作为龙国电子工业的排头兵,在雷达和航电领域取得的成就,我们松州飞机制造厂可是看在眼里,佩服在心里。没有你们的‘眼睛’,我们的‘翅膀’也飞不远啊!”
林浩也笑着回应,语气不乏对松州厂的赞誉:“陈厂长您太客气了!松州飞机制造厂可是龙国航空工业的摇篮,从歼-5到歼-7,每一款战机都凝聚着你们的心血和智慧。我们14所的雷达,只有装到你们制造的飞机上,才能真正发挥作用。我们是唇齿相依,缺一不可啊!”
一番商业互吹过后,陈广平的目光转向了姜晨。
他打量着这个年轻得有些过分的军工厂厂长,眼中闪过一丝赞叹。
“想必这位就是凤凰军工厂的姜厂长吧?”陈广平的笑容更加真诚了几分,“真是英雄出少年啊!我听说姜厂长年纪轻轻,就已经是一厂之长,还带领团队在工程和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真是后生可畏!想当年,我像姜厂长这么大的时候,还在联邦的实验室里埋头苦读,为了一点点数据熬夜呢,姜厂长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,执掌一方了,这差距,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!”
要知道,他们目前准备给歼7升级的JL-7A雷达,其思路也是出自于眼前这个年轻人。
其原理和性能本身没有什么大的问题,要怪就只能怪他们的歼7设计太过于落后了.
如果在设计之初机体能大一些,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。
但可惜,发动机并不允许...
所以他们才不得不对歼7进行暂时性升级。
姜晨谦逊地笑了笑:“陈厂长过奖了,我只是尽力而为。能为龙国军工事业贡献一份力量,是我的荣幸。”
简短的寒暄之后,三人落座,会议室的气氛也逐渐转为严肃。
陈广平端起茶杯,轻轻抿了一口,示意可以进入正题。
姜晨没有多言,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,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块SHTC-1的样品。
他将样品放置在会议桌中央,推到陈广平面前。
那块SHTC-1材料,静静地躺在特制的防尘玻璃罩下,其形状并非规则的方块或圆柱,而是一块扁平的、略带弧度的板状物,尺寸大约为长三十厘米,宽二十厘米,厚度仅有两厘米。
它的表面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哑光黑,没有任何反光。
仔细观察,能看到其内部隐约有极其细密的、如同发丝般的纹理,这些纹理并非杂质,而是材料内部某种有序结构的体现。
轻盈而又坚韧。
这是陈广平的第一印象。
他放下茶杯,目光在SHTC-1样品上徘徊。
随后,他拿起玻璃罩,将样品取出,用手指轻轻敲了敲,又掂量了一下。
“咦?”
他寻思着,这不就是一块普通的复合材料吗?
虽然颜色和触感有些特别,但从外观上看,似乎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。
他见过太多所谓的“新材料”,最终都因为这样那样的缺陷而无法投入实际应用。
还不等陈广平开口询问,林浩就耐不住性子了。
他知道陈广平的谨慎,也知道SHTC-1的颠覆性,必须抢在陈广平形成固有印象之前,将SHTC-1的真正价值展现出来。
“老陈,你可别小看这块小小的材料!”林浩语气急促,“它的本事可大着呢!它将彻底解决我们JL-7A雷达的散热顽疾,让歼-7D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战能力!”
陈广平闻言,眉头微微一挑。
他知道林浩的性格,不轻易夸大其词,能让他如此激动,这块材料恐怕真有些门道。
但他依然保持着工程师的冷静,示意林浩继续。
林浩深吸一口气,开始详细介绍SHTC-1的性能和意义。
他首先从JL-7A雷达的散热问题入手,解释了目前歼-7D在搭载该雷达时所面临的困境:雷达在全功率工作时,内部电子元件会产生大量热量,而现有的铝合金雷达罩和内部结构材料导热性能不足,导致热量无法及时散发,雷达工作温度过高,进而影响雷达的性能稳定性、精度,甚至缩短其使用寿命。
为了避免烧毁,雷达不得不降频工作,这大大限制了JL-7A的探测距离和处理能力,使得歼-7D的整体作战效能无法达到设计指标。
“而SHTC-1,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!”林浩指着SHTC-1样品,语气坚定,“它是一种超导热复合材料,其核心设计理念,是构建一种‘定向热传导网络’。我们可以想象,在材料内部,通过纳米级甚至原子级的精确控制,构建出无数条‘热量高速公路’。这些通道由具有极高热导率的碳基纳米结构构成,它们就像是无数条微型的高速公路,专门用于传输热量。”
“同时,这种材料还引入了一种‘声子阻尼矩阵’。这是一种新型的金属或陶瓷基体,它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抑制声子在非传导方向上的散射和衰减,同时确保与碳基纳米结构之间的完美界面结合,减少热阻。这意味着热量能够沿着我们设计的路径,高效地从热源传导出去,而不会在材料内部形成堆积。”
“更令人惊叹的是,SHTC-1还具备一种‘内部热虹吸机制’。”林浩的声音带着一丝神秘,“在材料内部,我们设计了微米级的封闭毛细管网络,填充具有高汽化潜热的液态金属或相变材料。当局部温度升高时,液态金属会汽化,吸收大量热量,然后蒸汽在压差作用下流向低温区凝结,释放热量,从而实现高效的远距离热量传输。这就像是材料内部自带了一个微型热管系统,能够主动将热量从热点区域快速导出。”
这让一旁的姜晨对林浩高看了几分。
不愧是14所的副所长,学习能力就是强,从拿到相关资料到理解,才不过一天时间,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。
林浩的讲解,虽然没有像姜晨那样深入到每一个技术细节,但他用清晰的语言,将SHTC-1的颠覆性原理和机制,以及它对散热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,呈现在陈广平面前。
陈广平听得眉头紧锁,眼神中充满了思索。
他从事飞机制造几十年,深知航空材料的复杂性和重要性。
林浩所描述的这些概念,超出了他目前所了解的任何一种材料科学理论。
他知道,如果林浩所言非虚,那么这块SHTC-1,将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雷达散热问题,它将是整个航空工业的革命。
“林所长,你说的这些,听起来确实令人振奋。”陈广平的声音沉稳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,“但材料的性能,最终还是要靠数据说话。你们在凤凰新材的测试数据,能否在这里再演示一遍?”
“当然!”林浩立刻说道,“姜厂长,您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