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章 蓝天之证,首飞前夜(2 / 2)
姜晨点头:“没问题。想必松州制造厂也有相关的耐高温测试设备。”
很快,松州飞机制造厂的材料实验室被临时征用。
这里的设备虽然不如凤凰新材的先进,但基本的加热和测温设备还是齐全的。
在姜晨和林浩的指导下,松州厂的几位材料工程师也参与了测试的准备工作。
他们对林浩带来的这块“神秘”材料充满了好奇。
测试开始了。
首先,科研人员拿出一块目前歼-7战机雷达罩和机身结构中常用的航空级铝合金材料。
这块铝合金板表面经过氧化处理,呈现出银灰色。
“这是目前JL-7A雷达罩和机身结构中使用的主要材料。”林浩向陈广平介绍道,“它的优点是轻便、易于加工。但缺点也很明显,导热系数大约只有200瓦每米开尔文左右,在雷达高功率工作时,散热能力不足,导致雷达内部温度迅速升高,影响电子元件的稳定性和寿命。而且,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,其强度和韧性也会明显下降。”
他将铝合金板放置在加热装置上方。
加热装置启动,红色的加热丝迅速升温,热量源源不断地传递到铝合金板上。
仅仅过了不到一分钟,铝合金板的表面温度就迅速攀升,连接在材料上的温度传感器显示出刺眼的红色读数。
“现在温度已经达到200摄氏度!”松州厂的一名工程师汇报着数据,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,“材料表面开始出现轻微的氧化变色。”
又过了半分钟,加热装置的功率继续提升。
“300摄氏度!材料已经明显变形,强度下降严重!”工程师的声音带着一丝惊呼。
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,歼-7D战机搭载的JL-7A雷达,在全功率工作时,其核心部件产生的热量远超这个水平。
如果雷达罩和内部结构材料无法有效散热,雷达的性能将大打折扣,甚至可能直接烧毁。
随后,林浩小心翼翼地将那块SHTC-1材料放置到加热装置上方。
“现在,我们来测试SHTC-1。”林浩的声音带着一丝庄重。
加热装置再次启动,同样的功率,同样的加热时间。
然而,令人震惊的一幕再次出现了。
SHTC-1材料的表面温度上升得异常缓慢,连接在材料上的温度传感器显示出的读数,始终保持在较低的蓝色和绿色区域,与刚才铝合金板的刺眼红色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“现在温度达到150摄氏度!”松州厂的工程师汇报着数据,语气中带着兴奋,“但是材料表面没有任何变形,也没有任何氧化迹象!”
又过了两分钟,加热装置的功率被调到最大,甚至比刚才测试铝合金时更高。
“温度达到400摄氏度!材料依然稳定!没有变形!没有氧化!”工程师的声音几乎是吼出来的,他看向SHTC-1的眼神,已经从好奇变成了震惊。
林浩拿起一块特制的测温枪,对准SHTC-1的表面。
“表面温度412摄氏度,但材料内部的核心温度,通过内置传感器显示,仅为120摄氏度!热量正在被高效地从受热面传导到材料的另一端,并迅速散发出去!”即便再次见证,林浩的内心也仍旧激动,在看了看一旁的姜晨之后,他又将视线转向了陈广平。
随后,林浩拿起一块湿布,轻轻擦拭了一下SHTC-1的表面,竟然没有发出任何滋滋声,也没有留下任何焦痕。
陈广平一直站在旁边,他亲眼目睹了整个测试过程。
他看着那块在高温下依然保持着深邃哑光黑色的SHTC-1,再看看旁边那块已经变形、氧化变色的铝合金板。
这位航空工业的老前辈,此刻的脸上也露出了前所未有的震惊和狂喜。
他快步上前,几乎是扑到了SHTC-1的玻璃罩前,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块材料。
他伸出手,颤抖着想要触摸,却被林浩及时拦住。
“陈厂长,请勿触碰,虽然它导热,但表面温度依然很高。”林浩提醒道。
陈广平没有理会,他的目光已经完全被SHTC-1所吸引。
他甚至俯下身,凑近了仔细观察SHTC-1的表面纹理,试图从工程师的视角,理解这种“神迹”背后的原理。
“导热系数至少是铝合金的五倍以上!而且在高温下还能保持结构稳定和强度!”陈广平喃喃自语,他的大脑飞速运转,计算着SHTC-1对JL-7A雷达,乃至整个歼-7D战机意味着什么。
“有了它!有了它!JL-7A雷达的散热顽疾将彻底解决!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雷达过热降频,再也不用担心电子元件寿命缩短!”陈广平激动得身体颤抖,声音都有些嘶哑,“而且它的密度这么低,强度这么高,完全可以用于雷达罩和内部支撑结构!这将大大减轻雷达的整体重量,同时提升其结构强度和抗过载能力!”
他猛地转过身,看向姜晨,就像在打量着一个怪物。
“姜厂长!您真是神了!有了这个SHTC-1,新的歼-7D就可以完美契合JL-7A雷达了!它的性能将得到质的飞跃!这不仅仅是雷达的突破,更是整个歼-7D战机的突破!”
陈广平兴奋得语无伦次,他感觉自己多年的心血和努力,终于在这一刻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。他知道,JL-7A雷达的集成问题,一直是困扰歼-7D项目组的巨大难题,而现在,姜晨带来的SHTC-1,就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这扇紧闭的大门。
“我……我必须立刻召集技术骨干!”陈广平激动地说道,“我们要立即开始对歼-7D的雷达舱和相关结构进行重新设计,将SHTC-1应用进去!这……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!”
他看向姜晨,眼中充满了期待:“姜厂长,您看,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进行SHTC-1的批量生产和供货?”
姜晨微笑着,他知道,SHTC-1的成功,已经彻底征服了这位航空工业的老前辈。
“陈厂长,生产和供货的问题,凤凰新材已经做好了准备。”姜晨平静地回应,“我们的生产线已经能够稳定生产SHTC-1材料。不过,在正式大规模应用之前,我建议我们还需要进行一次更全面的验证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落在陈广平身上,语气坚定:“测试数据再怎么好,那也是在地上。SHTC-1的真正性能,还需要让战机到天上跑一圈才知道。”
陈广平闻言,眼神一凛,随即重重地点了点头。
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机制造者,他深知地面测试与实际飞行环境之间的巨大差异。材料在实验室和地面测试中表现出色,并不意味着它在高速、高空、高过载、复杂气流和极端温度变化等真实飞行条件下,也能保持同样的性能和可靠性。
“姜厂长说得对!”陈广平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,但眼神依然兴奋,“地面测试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考验在天上!我们需要将SHTC-1实际应用到歼-7D的雷达舱和相关结构中,然后进行一系列的飞行测试,包括高空高速飞行、大过载机动、长时间巡航以及模拟实战环境下的雷达全功率工作测试!”
他看向林浩:“林所长,摆脱你们14所也要尽快完成JL-7A雷达的适配性调整,确保它能与SHTC-1完美结合,并在飞行测试中发挥出最大潜力。”
林浩连连点头,激动地说道:“没问题!陈厂长!我们14所会全力配合!只要SHTC-1能够解决散热问题,JL-7A的性能完全可以达到设计指标,甚至更高!”
陈广平站起身,走到会议室的巨幅歼-7D设计图前,手指轻轻抚摸着雷达罩的位置,眼中充满了憧憬。
“好!既然如此,我们立刻着手准备!”陈广平的声音充满了力量,“我这就去向上面汇报,申请歼-7D的SHTC-1材料应用改装和首飞测试计划!这将是歼-7D项目,乃至整个龙国航空工业,最关键的一步!”
姜晨看着陈广平那充满干劲的背影,嘴角微微上扬。
他知道,SHTC-1的成功,已经不仅仅是材料学的一个突破,它更像是一把钥匙,正在开启龙国航空工业的新篇章。
而歼-7D的首次搭载SHTC-1的飞行,将是这新篇章的第一个序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