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盛唐剑圣 > 分节阅读 367

分节阅读 367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秋来硕果满神州。”

这是后世裴旻背过的一首教师颂,作者何人,他已经忘记了。作者集合了李商隐、杜甫、陶行知这些诗人、名家的诗句,改编的一首诗。

这首诗未必有多高明,但是意义深重。

裴旻这话音一落,瞬间引发了轰然叫好。

尤其是张九龄、王昌龄、王维这些人,他们都知道裴旻接下来的打算。

现今的河西,充斥着胡人风俗,西方文化,自己大唐的文化却相对疲软,有失衡之态。

作为大唐的疆域疆土,自己的文化都做得不足,又如何去影响周边,同化周边

河西教化重中之重,也是河西行政的下一个目标。

有这一首诗,外加今日这一番话,河西的教化之路,将会一片平坦。

几人想着裴旻的开场白,不会说话,这哪叫不会说话,说的不要太好。

从反映即可看出,几乎所有人都让裴旻这番话征服了,均想着自己或许一辈子都成不了名士,为何不向大儒进发,指不定自己就教出一个刘幽求,那就是功成名就了。

名士集会,无非就是饮酒作赋。

河西这边文化的综合水平并不高,做出的诗赋自然参差不齐。

相较之下,张九龄、王昌龄、王维、王之涣、王翰这些人就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受到了大多人的推崇。

裴旻对此自是喜闻乐见。

裴旻这里走走,那里逛逛,也体现了自己亲民的一面。

这时王之涣拉着一人来到裴旻的面前,道:“裴帅,给你介绍一人,方刚结识的。高适,高达夫”

裴旻原本以为有一个王翰以是不虚此行,却不想又来了一个高适。

高适可比王翰更加的了得,他与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合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

当然他说的了得,并非是文学上的成就,而是军学。

高适是唐朝著名诗人中为数不多通晓军略的人物,还担任过淮南节度使,领兵讨伐永王璘。

而今他的幕僚张九龄、王昌龄、王维、王之涣这些人多是行政人才,军略的表现平庸,唯有颜杲卿、袁履谦二人在这方面有些建树,总的来说,两人还是长于行政。

高适若是能进入他的幕府,将会弥补他这方面的不足

风雨会京师第十四章不虚此行

高适年岁不大,今年正好二十,之前由长辈行了冠礼。

如高适这般人,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一定规划。

他打算先四处游历一番,增长自己的阅历,然后在一适当之处,安心下来耕读,充实自己,等到时机成熟,再行出仕。

历史上高适游历长安之后,选择了在宋城定居,躬耕取给,直至开元十九年,动身北行,打算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或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。

但今时不同往日,高适游历长安后,耳中听到的莫不是裴旻之名,以及陇右的巨大变化。

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的开通,不只是便利凉陇之地,关中长安才是最大的得利者,丝绸之路的终点,始终是长安。

就算裴旻不在长安,长安依旧对他百般赞誉,留有他的传说。

高适心血来潮,往陇右一行,见见传说中的神迹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。

看着已经畅通无阻的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,高适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另一个壮举秦直道。

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,北至九原郡,穿越十四个县一千六百多公里,堑山堙谷,两年成功。

对于如此壮举,世人大多以谩骂诬蔑,劳民伤财。

高适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,因故高适自小接触过军事方面的知识,在军事上有着一定的见地,却知秦直道是那种过在当代,功在千秋的壮举。

若是无秦直道,秦汉朝想要控制朔方、九原、云中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
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跟秦直道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,加深了唐朝对于西方的控制力度。更为难得的是还促进了商道的发展,让凉州、陇右、关中大为得利,这一点即便是秦直道都不具备。

最为难得的是因为技术的提升,唐朝拥有了一种叫“轰天雷”的神物,将开山修岭的损伤降至了最低。

与修秦直道时白骨于野的景象,截然不同。

高适于此对于那个就在不远凉州的裴旻充满了无限敬仰,情不自禁的就来到了凉州姑臧。

正逢裴旻文章的盛传,高适心底更是崇拜,从而改变了历史选择,在姑臧城郊定居,耕作读书。

在这里生活了半月,也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,相约着一并来参加这士林盛会。

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。

裴旻带张九龄、王昌龄、王维他们几人来此,一方面是让他们接触河西士林,为弘扬大唐文化,教化当地百姓打下扎实基础,另一方面也是想物色物色一些人才,看看是不是有蒙尘的明珠等着发觉。

高适此刻远不及历史那般优秀,却已经开始初露锋芒,谈吐之间,颇有见地。

王之涣发现后,与之交谈了会儿,见他气度从容,说话言辞皆是不凡,引荐给了裴旻。

见到自己的偶像,高适心底有着小小的激动,作揖道:“见过裴国公”

裴旻笑得跟大灰狼一般,道:“无需多礼,此刻无尊卑之别。能得季凌青眼,想必达夫不同凡响”

他一句话,既赞了王之涣,又拉近了与高适的关系。

王之涣道:“之前在一旁听高兄谈论,听极高兄谈论河西教化,有很深见地。”

裴旻感兴趣道:“达夫不妨说说”

高适作揖道:“国公推崇教化,先前就有人说理当全面推广。晚生这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,河西古来皆是西方荒芜之所,能够有今日之盛,与接纳西方,东西交流,戚戚相关。若无西方商贾的投资,我中原东方的商贾也不会在偏远的河西投资。一但双方商人离去,河西经济将损失惨重,甚至影响到长安。何况河西乃边陲之地,民风彪悍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