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章 易子而教(2 / 2)
“太子乃是储君,岂能和工匠农夫之子共处一堂?巩侯虽然学问别开一脉,毕竟是工匠之学,何况巩侯年轻,称不上年高德勋,怎能为太子师呢?”就有侍御史出来讲话。
张诚无可无不可,赢弘毅要不要跟自己,又不是自己选的,我这样的工程师给人做家教也过于浪费。如果皇帝要给弘毅找别的老师,有什么不好?
但是身为皇帝的扶苏,敏感度自然和张诚这样的政治素人不一样。
“我父皇年幼的时候,也曾经和赵国的平民子弟在一起生活学习,怎么就有问题了?管子也说,士农工商四民者,是国家的根基。何况如果诸位觉得出身和身份不同就没必要在一起,那在座的诸位谁又配和太子在一起呢?”
不得不说,虽然扶苏在数学方面没什么研究,但是逻辑能力还是不错的。来自数学家的逻辑学知识,在政法学院也被广泛研究。扶苏是把逻辑学引进政法的重要推手。
长城大学的逻辑学课程,本质上是一个偏重数学的学科,但是扶苏把其中对数学要求比较多、抽象思维门槛比较高的一部分章节砍掉以后,把《逻辑学初步》这门课改造成了一种哲学课程。在司法实践和辨析中,作用极大。
如果你们觉得工匠之子不配和太子在一起,那么你们这些连五鼎食都不配的穷措大,就配和太子在一起吗?你们还想教育太子?
在大秦的历史上,皇子的师傅在政治生态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秦孝公的时候,商鞅主持变法,太子驷在师傅公孙贾、公子虔的唆使下触犯新法。按律太子犯法也不能轻纵,但是太子身份特殊,于是商鞅就对公孙贾、公子虔施以黥刑。这就是太子班底和朝廷政策之间的冲动。类似公孙贾、公子虔这样的太子师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罕见。虽然太子师没有权力和实职,但是太子师从来不是远离朝堂的纯粹教师,他们和朝廷中的各种政治势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当初赵高也是皇子的师傅,不也在皇位争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?
始皇帝的师傅是谁?自然是吕不韦,所以后来吕不韦掌握了多少权力?甚至都威胁到始皇帝本人!
皇子师傅的工作,一方面是教育皇子,但是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参与王位的争夺,在后面这件事上,他们甚至比对搞教育搞学术更加上心。
毕竟,就如同东园公讲课所说的,当人君把孩子交给师傅之后,师傅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力就远远超过了父亲,而当父亲死后,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这个孩子,在世间最亲厚的人就是师傅,他会听谁的呢?
应该制定一种制度:皇帝死后,要把太子的师傅一起弄死埋了,这样就不会出现皇帝死了以后,太子跟着师傅跑的情况了……
扶苏满怀恶意的想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