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4章 初试锋芒(2 / 2)
“当时他们不服气啊,跑到厂长书记那里告状,说我们保卫处不懂生产,瞎指挥,阻碍大跃进。后来呢?没过半个月,外地有个厂真出了类似事故,天车挂钩失灵,钢水包倾覆,死了两个工人,烧伤好几个。我们厂那个班组的老师傅们听说后,后怕得直冒冷汗,班长主动来找我道歉,说要不是我们坚持,可能死的就是他们。”
台下鸦雀无声,不少人听得入了神,开始有人拿出本子唰唰地记录。
讲到轧钢线,他描述高速旋转的轧辊:“那家伙,转速快,力量大,别说胳膊,衣服角卷进去就能把人瞬间带进去,搅得粉碎!我们要求所有轧机必须装好坚固的防护罩,检修保养时必须停电、挂牌,谁挂牌谁摘牌,责任到人。光说不行,得检查。我们处的小伙子,就拿着根小木棍一个个去试,防护罩缝隙大的,木棍能捅进去的,一律判定不合格,限期整改,整改不合格坚决不准开机!”
他还讲了动力科的锅炉房,压力容器定期检验的重要性,查出一处阀门微漏,避免了一次可能的大爆炸。
讲了仓库物资堆放不仅要整齐,更要严格留出消防通道,并定期检查老旧电线,防止短路起火。
这些例子都很具体,是他亲身经历或处理的,听得台下各厂干部们频频点头。
“光查问题、下命令不行,容易形成对立。”他话锋一转,语气缓和了些,“还得帮着想解决办法,得让工友们体会到好处。
比如锻钢车间老师傅抱怨厚帆布手套不耐高温,磨损太快,费用高还不管用。我们处后勤科就多方打听,联系上一家劳保厂,试用了新型的石棉隔热手套,虽然单价贵点,但特别耐用,综合算下来反而省了钱,老师傅们都说好。
搬运班老反映劳保鞋底滑,容易摔跤,我们就建议行政科采购换底防滑的型号。这些小事解决了,工友们觉得我们是真为他们着想,不是没事找事,抵触情绪就少了,规矩执行起来就顺畅了。这离不开后勤同志们的支持。”
“所以说,安全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,是落实到每个岗位的操作,是融入到每个环节的习惯,更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。”
张霖总结道,“光靠我们保卫处十几号人查,查不过来,也查不好。关键是得让车间主任、班组长真正重视起来,当成自己的事;得让老师傅们带头执行,做好传帮带;得让每个工友都明白,安全是为了自己好,为了家庭好。
我们处里定期组织各车间安全员培训,不光我们讲规矩,更让他们自己讲遇到的难题,大家一块儿琢磨解决办法,效果就好很多。”
最后,他抛出一个观点,语气凝重:“有的同志可能觉得,现在大跃进,任务重、时间紧,抓安全太耽误生产。
我们轧钢厂私下算过一笔细账:出一个重伤事故,抢救治疗费、家属抚恤金、设备维修费、停产损失加起来,是个天文数字!够买多少台新设备?够发多少奖金?更别说对工人家庭造成的永久痛苦和厂里士气的影响。这叫‘安全即是效益’!不出事故,就是给国家创造最大的、最实在的效益!这效益,看得见摸得着!”
这话像一块巨石投进水里,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议论声。
有人沉思,有人恍然大悟般地赞同,当然,也有人皱眉撇嘴,觉得这调子有点“保守”、“算小账”,跟当前“大干快上”、“打破常规”的热潮气氛不太合拍。
讲座结束,张霖刚走下台,还没回到座位,就被好几个人围住了。
一个化工厂的安技科长急着问:“张处长,你们那个压力容器检查周期是怎么定的?依据是什么?我们那儿老扯皮!”
一个食品厂的干部挤过来问:“张处长,你们怎么督促车间自查自改的?我们那儿制度有,就是老落实不下去,查起来走过场。”
张霖站在过道里,一一耐心解答,结合对方厂子的可能情况给出建议,没半点不耐烦,也没摆任何架子。
杨书记在一旁看着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工业局李局长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,对杨书记低声说:“老杨,你们这个小张处长,是块好材料。讲得实在,全是干货,能落地,肚子里有货。看来是真下了苦功夫钻研了。不光敢管,还会管,难得啊。”
张霖好不容易脱身,擦了下额头的细汗,接过旁边工作人员递来的一杯凉白开,咕咚咕咚喝了几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