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4章 梅梢春信动金陵(1 / 2)
第一折巷陌风传新诏至
荣国府门前的青石板路被昨夜的细雨洗得发亮,早起的小贩推着木车走过,车轮碾过石板缝里的残雪,留下两道湿痕,像极了前日史湘云从牢里出来时,裙摆扫过地面的痕迹。宝玉穿着件石青缎面的薄棉袍站在台阶上,手里捏着张刚从门房取来的黄纸告示,纸上"忠顺王府余党尽数擒获"的黑字透着墨香,是吏部尚书亲笔写的,墨迹还带着点未干的润意。
"二爷,巷口的百姓都在传,皇上要下新诏了。"茗烟喘着气跑过来,棉鞋上沾着些泥点,是从户部衙门口一路跑回来蹭的。他往宝玉手里塞了个还冒着热气的糖糕,"方才在衙门口听小吏说,新诏是给咱们府的,好像是要赏些东西。"宝玉咬了口糖糕,甜腻的豆沙馅在舌尖化开,忽然想起昨日史湘云来府里时,黛玉给她递的那碟玫瑰酥,也是这般甜得恰到好处。
转过影壁,就见黛玉正坐在抄手游廊的栏杆上,手里拿着支刚折的梅枝,枝头上缀着两朵半开的白梅,花瓣上还沾着些细碎的雪沫。她身上那件月白绫袄外面罩了件浅粉的比甲,是昨日王熙凤特意送来的,说"开春了,该穿些鲜亮的颜色"。黛玉用指尖拨弄着梅枝上的雪,忽然道:"你听,巷子里的鼓声又响了。"
宝玉侧耳细听,果然听见远处传来咚咚的鼓声,比前日庆祝边境解围时更响些,夹杂着百姓的欢呼。"怕是新诏真的到了。"他挨着黛玉坐下,见她鬓边别着支银质的梅花簪,是史湘云昨日送的,簪头的梅花与她手里梅枝上的花苞正好相似。"史湘云今日还来吗?"宝玉问,昨日史湘云说要带史伯母留下的那叠白梅笺来,让黛玉仔细看看。
"应该快了。"黛玉将梅枝插进旁边的青瓷瓶里,瓶里的水还是温的,是紫鹃特意兑的温水,怕冻着刚折的梅枝。她忽然想起什么,往自己的妆奁盒方向瞥了眼——里面藏着贾敏留下的那叠信,昨日她和宝玉连夜看完,信里还提到了当年贾敏与史伯母一起在江南种梅树的旧事,说"江南的梅花开得早,等咱们老了,就一起去江南养老"。
正说着,就见林之孝弓着腰从垂花门进来,手里捧着个红漆托盘,托盘上放着卷明黄色的锦缎,不用看也知道是圣旨。"二爷,姑娘,传旨的公公已经到正厅了,老太太让您二位赶紧过去。"林之孝的声音里带着点激动,眼角的皱纹都比往日舒展了些——自荣国府被抄没部分家产,府里上上下下就没这么热闹过。
宝玉和黛玉跟着林之孝往正厅走,路过沁芳闸桥时,见琥珀正领着几个小丫头在打扫桥面,桥边的残荷已经被清理干净,露出底下的青石板,石板上还留着前日黛玉用银簪拨弄残荷时划下的浅痕。"姑娘,您看这水里的小鱼。"琥珀指着水里游过的几尾红鲤,"昨日刚放进去的,说是能给府里添点喜气。"黛玉笑着点头,脚步却没停——传旨的事耽误不得。
进了正厅,就见贾母穿着件绛紫色的织金袄坐在上首,旁边坐着王夫人和邢夫人,两人脸上都带着些紧张,手里的帕子攥得紧紧的。传旨的公公穿着身孔雀蓝的蟒袍,正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喝茶,见宝玉和黛玉进来,放下茶碗,清了清嗓子道:"荣国府贾宝玉、林黛玉接旨。"
宝玉和黛玉赶紧跪下,就听公公念道:"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荣国府贾政,忠君爱国,揭发忠顺王谋逆有功;贾宝玉、林黛玉协助查案,寻获北狄私通证据,特赏荣国府良田千亩,绸缎百匹,贾宝玉赏五品衔,林黛玉赏'慧敏'匾额一方。另,史湘云揭发有功,赏黄金百两,良田五百亩。钦此。"
念完圣旨,公公将锦缎卷递到宝玉手里,笑着道:"贾二爷,林姑娘,这下你们府可是扬眉吐气了。"贾母赶紧让琥珀递上银子,公公接过银子,又说了几句吉祥话,才带着小太监离开。送走公公,贾母一把拉住黛玉的手,眼眶泛红:"我的敏儿要是还在,见了你得这个赏,定是高兴得很。"
黛玉握着贾母的手,轻声道:"老祖宗,这都是托您的福,也是母亲在天之灵保佑。"宝玉将圣旨放在桌上,见王夫人正拿着那方"慧敏"匾额的图样看,脸上露出些笑意——自抄家事后,王夫人还是第一次笑得这么真切。
忽然,外面传来史湘云的声音:"宝姐姐,林姐姐,我来了!"众人抬头看去,见史湘云穿着件大红的棉袄,手里抱着个蓝布匣子,正快步走进来,脸上带着满满的笑意,鬓边的那缕碎发被风吹得飘了起来,像极了冬日里跳动的火苗。
第二折旧笺重展忆江南
史湘云走进正厅,将怀里的蓝布匣子放在桌上,笑着对贾母道:"老祖宗,我把母亲留下的那些白梅笺都带来了,让林姐姐好好看看。"贾母点头,让琥珀搬来张桌子,史湘云打开匣子,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几十张素笺,每张笺角都印着朵极小的白梅,与黛玉常用的那款一模一样。
黛玉拿起一张笺纸,指尖抚过笺上的纹路,忽然觉得有些熟悉——这纸张的触感,与贾敏留下的信笺完全相同,想来当年贾敏和史伯母用的是同一家纸坊的笺纸。"这笺纸是江南'云来阁'的吧?"黛玉问道,她曾在贾敏的旧物里见过"云来阁"的印章,就在一张未写完的诗笺角落。
史湘云点头:"是啊,母亲说,当年她和林伯母在江南时,总去'云来阁'买笺纸,那里的笺纸吸墨好,还带着点梅香。"她拿起一张笺纸,上面写着几行小字,是史伯母的笔迹:"今日与敏妹游西湖,见断桥残雪,忽忆年少时一同堆雪人的旧事,遂记之。"
宝玉凑过来看,见笺纸上还画着幅小画,画着两个女子在雪地里堆雪人,一个穿着红袄,一个穿着绿袄,雪人头上还插着枝梅枝。"这画里的定是林伯母和史伯母吧?"宝玉问道,史湘云笑着点头:"母亲说,穿红袄的是她,穿绿袄的是林伯母,那年她们才十五岁。"
黛玉看着画,忽然想起贾敏信里写的"江南的雪比金陵的软,落在梅枝上,像给梅花开了层纱",心里忽然涌起股暖意。她又拿起一张笺纸,上面写着首诗:"梅花开时雪未消,西湖水寒泛轻潮。与君同醉梅花下,不负青春不负朝。"落款是"婉娘题赠敏妹",正是史伯母写给贾敏的。
"林伯母也喜欢写诗吗?"史湘云问道,黛玉点头:"母亲生前最喜欢写梅诗,只是后来身子弱,就很少写了。"她忽然想起贾敏留下的那叠信里,有一封提到"婉妹赠我的那首梅诗,我一直藏在《漱玉词》里,等黛玉长大了,让她也学学",赶紧道:"我母亲的《漱玉词》里,好像也夹着张写着梅诗的笺纸,回头我找出来给你看。"
正说着,王熙凤扶着平儿进来,手里拿着个锦盒:"老太太,二爷,姑娘们,这是刚从库房里找出来的,是当年林姑娘母亲留下的东西,前几日抄家时被漏下了,今日才找着。"打开锦盒,里面放着支玉质的梅花笔,笔杆上刻着"敏婉同珍"四个字——"敏"是贾敏,"婉"是史伯母的小字,想来是当年两人共用的笔。
黛玉拿起玉笔,笔杆温润,上面还带着些淡淡的墨香,像是刚被人用过一样。"这是母亲和史伯母年轻时一起买的吧?"黛玉问道,史湘云凑近看了看,点头道:"是啊,母亲的梳妆盒里也有支一模一样的,只是后来搬家时弄丢了,没想到林伯母的还在。"
贾母看着玉笔,叹了口气:"当年你母亲和婉娘可是最好的姐妹,一起在江南长大,一起嫁入豪门,原以为能一直好好的,没想到......"话没说完,就被王夫人打断:"老太太,今日是高兴的日子,不说这些伤心事了。"贾母点头,擦干眼角的泪,笑着道:"对对,今日该高兴。"
宝玉见黛玉拿着玉笔在笺纸上轻轻划了划,笔尖落在纸上,留下道极细的墨痕,忽然道:"不如我们今日一起写首梅诗,纪念林伯母和史伯母?"众人都点头赞同,琥珀赶紧拿来笔墨,史湘云拿起玉笔,在笺纸上写下"梅梢春信到金陵"七个字,黛玉接着写下"旧友新朋共举觞",宝玉则写下"莫叹流年容易逝",最后贾母拿起笔,写下"且看红梅映玉堂",凑成一首七言绝句。
写完诗,史湘云将笺纸叠好,放进蓝布匣子里:"等日后我们去江南,就把这笺纸放在'云来阁'里,让那里的老板也看看,当年的两个姑娘,如今还有人记着她们的旧事。"黛玉点头,心里忽然生出个念头——等过些日子,一定要去江南看看,看看母亲和史伯母生活过的地方,看看那里的梅树,是不是真的像她们说的那样,开得比金陵的更盛。
忽然,外面传来茗烟的声音:"二爷,吏部的人来了,说有要事找您和老爷。"宝玉心里一动,不知道吏部又有什么事,赶紧和贾政一起出去迎接。黛玉和史湘云则留在正厅,继续翻看那些白梅笺,笺纸上的字迹,像是带着她们回到了当年的江南,回到了那个梅花开满枝头的午后。
第三折吏部传讯疑云生
宝玉跟着贾政走到府门口,见吏部的两个小吏正站在台阶下等着,两人穿着身青色的官服,脸上带着些严肃。"贾大人,贾二爷。"为首的小吏拱了拱手,"尚书大人让我们来请二位去吏部一趟,说是有件关于忠顺王府的旧事,想问问二位。"
贾政心里有些疑惑,忠顺王的余党已经尽数擒获,还有什么旧事需要问?但他还是点了点头:"好,我们这就随你们去。"宝玉也跟着点头,心里却有些不安——前日在恒通当铺抓获北狄使者时,使者曾提到"忠顺王在金陵还有个秘密据点",只是当时没来得及细问,不知道吏部是不是因为这事找他们。
坐上马车,贾政问小吏:"不知尚书大人找我们,具体是为了什么事?"小吏摇头道:"小人也不清楚,只是听尚书大人说,是关于当年贾敏夫人查忠顺王的事,好像有新的线索。"这话一出,宝玉心里更不安了——贾敏当年查忠顺王的事,除了他和黛玉,府里没几个人知道,吏部怎么会突然提起?
马车很快到了吏部衙门口,两人跟着小吏走进尚书大人的书房。尚书大人穿着件绯色的官袍,正坐在书桌后看文件,见他们进来,放下文件,笑着道:"贾大人,贾二爷,快请坐。"贾政和宝玉坐下,琥珀赶紧给他们倒上茶。
尚书大人喝了口茶,才缓缓道:"今日找二位来,是因为昨日在忠顺王府的密室里,发现了一本旧账册,里面提到当年贾敏夫人曾派人查过忠顺王的西郊别业,只是后来不知为何,突然停止了调查。我想问问二位,是否知道其中的缘由?"
贾政皱起眉头,他当年并不知道贾敏查忠顺王的事,直到前日黛玉拿出贾敏的信,他才知晓。"尚书大人,当年内人查忠顺王的事,我并不知情。"贾政道,"只是前日才从犬子和外女那里得知,内人当年是因为发现自己中了罂粟毒,怕累及家人,才停止了调查。"
尚书大人点头:"这点我们也有所耳闻。只是账册里还提到,当年贾敏夫人派去查西郊别业的人,名叫'墨影',是个影卫,后来突然失踪了,不知二位是否知道这个人?"宝玉心里一动,"墨影"这个名字,他在贾敏留下的影卫花名册里见过,上面写着"墨影,崇祯五年失踪",当时他还以为是墨影任务失败被灭口了。
"尚书大人,我在母亲留下的影卫花名册里见过'墨影'这个名字。"宝玉道,"上面写着他在崇祯五年失踪,具体原因并不清楚。"尚书大人沉吟道:"我们怀疑,墨影并没有死,而是被忠顺王的人抓住了,只是后来不知去向。昨日在密室里,还发现了一封墨影写给贾敏夫人的信,只是信上的内容被人撕掉了,只剩下'西郊别业有秘密'几个字。"
宝玉和贾政都吃了一惊,没想到墨影还可能活着。"尚书大人,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?"宝玉问道,尚书大人道:"我想请二位帮忙查查,当年墨影失踪前,最后一次出现的地方是哪里,或许能找到他的下落,也能弄清西郊别业的秘密。"
贾政点头:"好,我们一定尽力。"尚书大人又叮嘱了几句,让他们有消息及时汇报,才让他们离开。走出吏部衙门口,宝玉对贾政道:"父亲,我们得赶紧回府,看看母亲留下的影卫花名册里,有没有关于墨影的更多线索。"贾政点头,两人赶紧坐上马车,往荣国府赶去。
回到府里,宝玉直接去了自己的书房,从书架上取下那本影卫花名册——就是之前从户部领回来的那个紫檀木匣里的。他翻开花名册,找到"墨影"那一页,上面除了写着"崇祯五年失踪",还有一行极小的小字:"最后出现地:江南苏州府"。
"江南苏州府?"宝玉心里嘀咕,贾敏当年是在金陵查忠顺王的事,墨影怎么会去苏州府?他忽然想起贾敏信里写的"苏州府有忠顺王的粮仓,墨影去那里查探",赶紧翻出贾敏的信,果然在其中一封里找到了相关内容:"墨影已去苏州府查粮仓,若能找到证据,忠顺王的罪证就更足了。"
宝玉赶紧拿着花名册和信去找黛玉,黛玉正在和史湘云翻看白梅笺,见宝玉进来,问道:"吏部找你们有什么事?"宝玉将事情的经过告诉她们,黛玉和史湘云都吃了一惊。"这么说,墨影可能还在苏州府?"史湘云问道,宝玉点头:"很有可能。我们得去苏州府一趟,找找墨影的下落,也弄清西郊别业的秘密。"
黛玉点头:"好,我们一起去。只是老祖宗这边......"宝玉道:"我去和老祖宗说,就说我们去江南看看母亲和史伯母生活过的地方,顺便查查墨影的事。老祖宗应该会同意的。"史湘云也道:"我也去,母亲当年在苏州府也有旧友,或许能帮上忙。"
三人一起去找贾母,贾母听了他们的话,犹豫了一下:"去江南路途遥远,你们路上可要小心。"宝玉道:"老祖宗放心,我们会带上足够的人手,路上一定注意安全。等我们找到墨影,弄清事情,就赶紧回来。"贾母点头:"好,那你们就去吧。路上多带些衣物和银子,别委屈了自己。"
定下行程后,三人开始收拾行李。黛玉将贾敏留下的信和玉笔都放进箱子里,史湘云则将那些白梅笺仔细收好,宝玉则将影卫花名册和墨影的相关线索整理好。他们都知道,这趟江南之行,或许会遇到很多危险,但为了弄清当年的真相,也为了给贾敏和史伯母一个交代,他们必须去。
第四折舟行江南初遇客
三日后,宝玉、黛玉和史湘云带着茗烟、紫鹃以及几个家丁,坐上了前往江南的船。船是荣国府在江南的商号特意安排的,宽敞舒适,船舱里铺着厚厚的地毯,摆着几张软椅,窗边还放着张小桌,桌上摆着茶具和几碟点心。
站在船头,看着金陵城渐渐远去,黛玉的心里有些感慨。她从小在江南长大,后来才跟着贾敏来到金陵,如今再次回到江南,心里既期待又有些不安。"林姐姐,你看那两岸的柳树,都已经发芽了。"史湘云指着岸边的柳树,柳枝上冒出些嫩黄的芽,像是给柳树披上了层薄纱。
黛玉点头,笑着道:"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早,等我们到了苏州府,怕是梅花开得正盛呢。"宝玉也道:"是啊,母亲信里说,苏州府的'香雪海',每到春天,梅花漫山遍野,像雪一样,好看得很。"三人站在船头,吹着江风,看着两岸的风景,心里的不安渐渐消散。
船行到中途,停靠在一个小镇上补给。宝玉和黛玉下船去镇上逛逛,史湘云因为有些晕船,留在船上休息。小镇不大,街道两旁都是些低矮的房屋,屋檐下挂着些红灯笼,看起来很是热闹。路边有个卖花的小摊,摊上摆着些刚摘的野花,五颜六色的,很是好看。
宝玉买了一束野花,递给黛玉:"给你,这花很配你。"黛玉接过花,脸上泛起些红晕,轻声道:"谢谢。"两人沿着街道慢慢走着,忽然看到前面围着一群人,像是在看什么热闹。走近一看,只见一个穿着蓝色长衫的书生,正跪在地上,面前摆着张纸,上面写着"卖身葬父"四个大字。
书生看起来二十多岁,面容清秀,只是脸色有些苍白,身上的长衫也打了好几块补丁。黛玉看着书生,心里有些不忍,对宝玉道:"我们帮帮他吧。"宝玉点头,走上前问道:"这位兄台,你父亲的后事还需要多少银子?"
书生抬起头,见宝玉穿着华贵,不像普通人,赶紧道:"公子,只要二十两银子,就能让家父入土为安了。"宝玉从怀里掏出二十两银子,递给书生:"这些银子你拿去吧,赶紧给你父亲办理后事。"书生接过银子,感激涕零,对着宝玉和黛玉磕了几个头:"多谢公子和姑娘的大恩大德,小人沈文轩,日后定当报答。"
宝玉扶起沈文轩,道:"举手之劳,不必挂怀。你办完后事,若有难处,可以去苏州府的荣国府商号找我,就说找贾宝玉即可。"沈文轩点头,记下了宝玉的名字,又磕了个头,才拿着银子离开。
回到船上,史湘云见黛玉手里拿着束野花,笑着道:"林姐姐,这花真好看,是宝哥哥给你买的吧?"黛玉的脸更红了,点了点头。宝玉将遇到沈文轩的事告诉史湘云,史湘云也道:"那位沈公子也真是可怜,还好我们帮了他。"
船继续前行,傍晚时分,停靠在一个渡口。船夫说今晚就在这里过夜,明日再继续赶路。三人下船,找了家客栈住下。客栈的房间很干净,窗外就是江边,能看到江面上的渔船和远处的青山。
晚饭时,三人坐在客栈的大堂里吃饭,忽然看到沈文轩也走进了客栈。沈文轩看到宝玉和黛玉,赶紧走过来,拱了拱手道:"公子,姑娘,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们。"宝玉笑着道:"沈兄,你父亲的后事办完了?"沈文轩点头:"多谢公子的银子,已经办完了。我正要去苏州府投奔亲戚,没想到这么巧。"
宝玉邀请沈文轩一起吃饭,沈文轩推辞不过,只好坐下。席间,沈文轩说起自己的身世,他本是苏州府的秀才,父亲是个教书先生,前不久父亲病逝,家里没钱办理后事,才不得不卖身葬父。宝玉听了,心里更是同情,对沈文轩道:"沈兄若是不嫌弃,日后可以来荣国府做事,我看你学识不错,定能有所作为。"
沈文轩感激道:"多谢公子抬爱,若有机会,小人定当效力。"吃完饭,沈文轩告辞离开,说明日和他们一起坐船去苏州府。宝玉和黛玉回到房间,黛玉道:"这位沈公子看起来是个老实人,只是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。"宝玉道:"不管真假,我们帮了他,也是件好事。日后若他真的来投奔我们,再慢慢观察就是。"
一夜无话,第二日清晨,三人坐上船,沈文轩也如约而来。船行在江面上,沈文轩和宝玉聊起苏州府的风土人情,沈文轩说苏州府有很多有名的园林,还有很多好吃的小吃,比如苏式糕点、松鼠鳜鱼等等。黛玉和史湘云听着,心里对苏州府更加期待了。
忽然,江面上刮起了大风,船身开始摇晃起来。船夫赶紧让大家回到船舱里,小心坐稳。黛玉有些害怕,紧紧抓住宝玉的手,宝玉安慰道:"别怕,没事的,船夫经验丰富,很快就能过去。"史湘云也道:"是啊,林姐姐,别担心。"过了一会儿,风渐渐小了,船也平稳下来,大家才松了口气。
又过了几日,船终于到达了苏州府。站在码头,看着苏州府的城门,黛玉的心里涌起股亲切感——这是她阔别多年的故乡,如今终于回来了。
第五折苏州旧宅寻踪迹
苏州府的城门是用青石板砌成的,上面刻着些精美的花纹,城门上方挂着块"苏州府"的匾额,字体苍劲有力。宝玉、黛玉和史湘云跟着沈文轩走进城门,只见街道两旁都是些古色古香的建筑,白墙黛瓦,小桥流水,和金陵城的繁华热闹相比,多了些温婉秀气。
"这里就是苏州府最有名的观前街了。"沈文轩指着前面的街道,街道两旁店铺林立,有卖丝绸的、卖糕点的、卖古玩的,还有些茶馆和酒楼,人来人往,很是热闹。黛玉看着街道两旁的建筑,忽然觉得有些熟悉——小时候,贾敏经常带她来这里逛街,买些丝绸和糕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