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4章 梅梢春信动金陵(2 / 2)
三人跟着沈文轩走到观前街的尽头,那里有一座小桥,桥边有座宅院,宅院的大门上挂着块"林府"的匾额,虽然有些陈旧,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气派。"这就是林伯母当年在苏州府的旧宅吧?"史湘云问道,黛玉点头,眼里泛起些泪光——这是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,如今再次回来,物是人非。
宝玉看着黛玉,心里有些心疼,轻声道:"我们进去看看吧。"黛玉点头,推开大门,里面的庭院已经有些荒芜,杂草丛生,石板路上也积了些落叶。正房的门窗都关着,上面落满了灰尘,像是很久没人居住了。
走进正房,里面的家具还在,只是都蒙着层厚厚的灰尘。黛玉走到窗边的梳妆台旁,梳妆台上还放着个铜镜,铜镜上已经生了些铜绿,旁边放着个胭脂盒,里面的胭脂早就干了。她拿起胭脂盒,忽然想起小时候,贾敏就是在这里给她梳妆打扮,教她读书写字。
史湘云走到书架旁,书架上还摆着些书,大多是些诗词和史书。她拿起一本《漱玉词》,翻开来看,里面夹着张笺纸,正是贾敏当年藏在里面的那首梅诗,和史伯母写给贾敏的那首正好成对。"林姐姐,你看这个。"史湘云将笺纸递给黛玉,黛玉接过笺纸,看着上面的字迹,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。
宝玉走到书桌旁,书桌上放着个砚台,砚台里还有些干涸的墨汁。他翻开书桌的抽屉,里面放着些旧信和账本,其中一封是贾敏写给墨影的,上面写着:"墨影,苏州府的粮仓你要仔细查探,若有消息,及时回报。切记,不可暴露身份。"
"看来墨影当年确实是来苏州府查粮仓的。"宝玉道,将信递给黛玉和史湘云看。黛玉擦干眼泪,道:"我们得去苏州府的粮仓看看,或许能找到墨影的线索。"史湘云点头:"沈公子,你知道苏州府的粮仓在哪里吗?"
沈文轩道:"苏州府的粮仓在城外的西河边,那里守卫森严,一般人进不去。"宝玉道:"没关系,我们可以想办法进去。沈兄,你先去投奔你的亲戚,等我们需要帮忙时,再找你。"沈文轩点头:"好,公子,姑娘,若是有什么事,你们可以去城东的'文轩斋'找我,那是我亲戚开的书店。"说完,沈文轩告辞离开。
三人走出林府,决定先去西河边的粮仓看看。走到城外的西河边,果然看到一座高大的粮仓,粮仓的四周有围墙,门口有几个士兵把守,看起来很是严密。"我们这样直接进去,肯定会被拦住的。"史湘云道,宝玉点头:"是啊,得想个办法。"
黛玉看着粮仓旁边的一条小河,忽然道:"我们可以从河里游过去,粮仓的围墙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,只是黛玉和史湘云都是女子,不方便下水。"我先去看看情况。"宝玉道,脱下外衣,跳进河里,往粮仓的方向游去。
过了一会儿,宝玉从排水口钻进粮仓,里面堆放着很多粮食,有大米、小麦、玉米等等。他小心翼翼地走着,忽然听到前面传来说话声。"最近上面查得紧,我们可得小心点,别出什么岔子。"一个声音道,另一个声音道:"放心吧,那些粮食都藏好了,没人会发现的。"
宝玉心里一动,看来这粮仓里果然有秘密。他悄悄走过去,见两个士兵正坐在粮仓的角落里喝酒。"你们说的粮食藏在哪里了?"宝玉突然问道,两个士兵吓了一跳,赶紧站起来:"你是谁?怎么进来的?"宝玉道:"我是谁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们藏的粮食在哪里?"
两个士兵见宝玉只有一个人,便想动手,宝玉几下就将他们制服了。"快说,你们藏的粮食在哪里?"宝玉问道,其中一个士兵吓得赶紧道:"我说,我说,那些粮食藏在粮仓的最里面,是忠顺王的余党让我们藏的,说是等时机成熟了,用来招兵买马。"
宝玉跟着士兵走到粮仓的最里面,果然看到那里藏着很多粮食,还有些兵器。他心里大喜,没想到真的找到了忠顺王余党的秘密据点。他赶紧从粮仓里出来,告诉黛玉和史湘云里面的情况。"我们得赶紧回苏州府,通知当地的官府,让他们来抓人。"黛玉道,三人赶紧往苏州府城里跑去。
回到城里,三人直接去了苏州府的知府衙门。知府大人听了他们的话,赶紧派士兵去西河边的粮仓抓人。没过多久,士兵就带着几个忠顺王的余党回来,还缴获了很多粮食和兵器。知府大人对宝玉、黛玉和史湘云感激道:"多谢三位公子和姑娘,若不是你们,我们还不知道这粮仓里藏着这么大的秘密。"
宝玉道:"知府大人客气了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对了,知府大人,我们还在查一个名叫'墨影'的人,他是当年贾敏夫人派来查忠顺王的影卫,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苏州府,不知您是否有他的消息?"知府大人想了想,道:"墨影这个名字,我好像在哪里听过。对了,前几年有个名叫墨影的人,在苏州府的监狱里待过,后来不知怎么就失踪了。"
宝玉和黛玉、史湘云都吃了一惊,没想到墨影竟然在苏州府的监狱里待过。"知府大人,您能详细说说吗?"宝玉问道,知府大人道:"具体的情况我也不太清楚,你们可以去监狱问问那里的狱卒,或许他们知道。"
三人谢过知府大人,赶紧往苏州府的监狱跑去。他们知道,找到墨影,就能弄清当年的很多真相,这趟江南之行,终于有了些眉目。
第六折监狱残语觅墨影
苏州府的监狱建在城角的一个角落里,围墙很高,上面布满了荆棘,门口有几个凶神恶煞的狱卒把守,看起来很是阴森。宝玉、黛玉和史湘云走到门口,向狱卒说明来意,狱卒见他们穿着华贵,又说是知府大人让来的,便放他们进去了。
监狱里面很暗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和血腥味,让人有些窒息。沿着狭窄的通道往里走,两边的牢房里关着些犯人,有的在睡觉,有的在唉声叹气,还有的在大喊大叫。黛玉有些害怕,紧紧抓住宝玉的手,宝玉安慰道:"别怕,有我在。"
走到监狱的尽头,有一个单独的牢房,牢房里关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,正坐在角落里发呆。狱卒指着老人道:"这就是当年看管墨影的狱卒,他在这里待了很多年了,脑子有些不太清楚,你们问问看吧。"
宝玉走到牢房门口,轻声道:"老人家,我们想向您打听个人,名叫墨影,您还记得他吗?"老人抬起头,浑浊的眼睛看着宝玉,过了好一会儿,才缓缓道:"墨影......记得,怎么不记得......"
老人的声音很沙哑,像是很久没说话了。他慢慢站起身,走到牢房门口,看着宝玉道:"当年墨影被关在这里的时候,就住在我隔壁的牢房。他是个好人,不像其他犯人那样闹事,每天都安安静静地看书、写字。"
黛玉赶紧问道:"老人家,那您知道墨影后来去哪里了吗?"老人想了想,道:"记得有一天晚上,来了几个黑衣人,把墨影带走了。当时我还问他们是谁,他们说是什么'忠顺王府'的人,还警告我不许告诉别人,否则就杀了我。"
宝玉心里一动,看来墨影是被忠顺王府的人带走了。"那您知道他们把墨影带到哪里去了吗?"宝玉问道,老人摇了摇头:"不知道,他们走得很急,我只听到他们说要去'寒山寺'。"
"寒山寺?"三人都有些疑惑,寒山寺是苏州府有名的寺庙,怎么会和忠顺王府的人有关系?史湘云道:"或许寒山寺里有忠顺王府的秘密据点?"宝玉点头:"很有可能。我们得去寒山寺看看。"
谢过老人,三人走出监狱。黛玉道:"寒山寺离这里不远,我们现在就去吧。"宝玉点头,三人赶紧往寒山寺的方向走去。
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府的西山上,寺庙的大门上挂着块"寒山寺"的匾额,是唐代大书法家张继题写的。走进寺庙,里面很安静,只有几声钟声和僧人的念经声。院子里有几棵古老的银杏树,树干很粗,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。
三人沿着寺庙的走廊慢慢走着,忽然看到一个僧人正在打扫院子。宝玉走上前,拱了拱手道:"大师,我们想向您打听件事,不知您是否知道,多年前有忠顺王府的人来过这里?"
僧人抬起头,看了看宝玉他们,道:"施主,忠顺王府的人确实来过这里,不过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。当时他们说是来烧香拜佛的,却在寺庙的后院待了很久,不知道在做什么。"
黛玉道:"大师,那您知道他们在寺庙的后院做了什么吗?或者您知道他们把一个名叫墨影的人带到哪里去了吗?"僧人想了想,道:"墨影这个名字,我好像听过。记得当年有个名叫墨影的人,被关在寺庙后院的一个密室里,后来不知怎么就不见了。"
三人心里大喜,看来墨影当年确实被关在寒山寺的后院。"大师,那您能带我去寺庙的后院看看吗?"宝玉问道,僧人点了点头:"好,你们跟我来。"
跟着僧人走到寺庙的后院,那里有一座小房子,房子的门是锁着的。僧人道:"当年墨影就被关在这座房子里。后来忠顺王府的人走了,这座房子就一直锁着,没人敢进去。"
宝玉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刀,轻轻撬开门锁。推开门,里面很暗,灰尘布满了整个房间。房间里只有一张床、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,看起来很简陋。
黛玉走到桌子旁,拿起桌上的一本书,翻开来看,里面夹着张纸条,上面写着"寒山寺下有地道,通往忠顺王府的秘密粮仓"。字迹苍劲有力,正是墨影的笔迹——宝玉在影卫花名册里见过墨影的字迹,和这张纸条上的一模一样。
"原来寒山寺下有地道,通往忠顺王府的秘密粮仓。"宝玉道,"看来墨影当年是发现了这个秘密,才被忠顺王府的人关在这里的。"史湘云道:"那墨影后来去哪里了呢?难道他从地道里逃跑了?"
宝玉点头:"很有可能。我们顺着地道找找看,或许能找到墨影的下落。"三人在房间里仔细寻找,终于在床底下找到了一个地道的入口。打开入口的盖子,里面黑漆漆的,传来一股潮湿的气味。
宝玉点燃一支火把,率先走进地道。黛玉和史湘云跟在后面,地道很窄,只能容一个人通过。走了约莫半个时辰,地道的尽头出现了一道门。宝玉推开大门,外面竟是一个很大的粮仓,里面堆放着很多粮食,还有些兵器——和西河边的粮仓一样,都是忠顺王余党藏的。
粮仓里空无一人,看来忠顺王的余党已经逃走了。三人在粮仓里仔细寻找,忽然看到墙角有个暗格,打开暗格,里面放着一本日记,是墨影写的。
翻开日记,里面详细记录了墨影当年查忠顺王的经过:他先是在苏州府的粮仓里发现了忠顺王藏的粮食和兵器,后来又跟踪忠顺王府的人来到寒山寺,发现了寒山寺下的地道,却被忠顺王府的人抓住,关在寺庙后院的密室里。后来他趁看守不注意,从地道里逃跑了,一直在暗中查探忠顺王的秘密,直到忠顺王倒台,他才敢出来。
日记的最后一页写着:"如今忠顺王已倒,我也了却了当年的心愿。贾敏夫人的仇已经报了,我打算去江南的乡下隐居,从此不再过问世事。"
三人看完日记,心里都松了口气——墨影还活着,而且已经安全了。史湘云道:"墨影先生真是个忠义之人,为了完成林伯母的嘱托,竟然付出了这么多。"黛玉点头,眼里泛起些泪光:"是啊,我们应该感谢他。"
宝玉道:"虽然我们没见到墨影先生,但知道他安全了,也算是了却了一件心事。我们现在可以回金陵了,老祖宗还在等着我们呢。"黛玉和史湘云都点头赞同。
走出粮仓,三人看着远处的夕阳,心里都很感慨。这趟江南之行,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,但最终还是找到了答案,也算是圆满了。
第七折归帆轻载江南春
三日后,宝玉、黛玉和史湘云坐上了回金陵的船。船行在江面上,春风拂面,两岸的风景如画。黛玉坐在船头,手里拿着墨影的日记,慢慢翻看着,心里对墨影充满了感激。
"林姐姐,你看那江上的渔船,多像我们小时候在江南看到的。"史湘云指着江面上的渔船,笑着道。黛玉点头,笑着道:"是啊,时间过得真快,转眼间我们都长大了。"
宝玉走到黛玉身边,轻声道:"等回到金陵,我们就把墨影的事告诉老祖宗和父亲,让他们也放心。"黛玉点头:"好。对了,宝玉,你说墨影先生在江南的乡下隐居,我们要不要去看看他?"
宝玉道:"还是不要去了吧,墨影先生既然选择隐居,肯定不想被人打扰。我们知道他安全了,就足够了。"黛玉点头,觉得宝玉说得有道理。
船行到中途,停靠在一个小镇上。三人下船去镇上逛逛,只见小镇上张灯结彩,很是热闹。打听后才知道,今日是小镇的庙会,有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。
街道两旁摆满了小摊,有卖糖葫芦的、卖面具的、卖玩具的,还有些杂耍艺人在表演。史湘云看得很开心,拉着黛玉的手,一会儿去买糖葫芦,一会儿去看杂耍。宝玉跟在她们后面,手里拿着些刚买的小玩意儿,脸上带着笑意。
走到小镇的中心,有一个戏台,台上正在表演昆曲《牡丹亭》。黛玉和史湘云都喜欢看昆曲,便拉着宝玉在戏台前坐下。台上的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,唱得很是动听,台下的观众不时发出阵阵掌声。
看着台上的表演,黛玉忽然想起小时候,贾敏经常带她去看昆曲,每次都看得很入迷。如今贾敏已经不在了,但那些美好的回忆,却永远留在了她的心里。
表演结束后,三人回到船上。史湘云道:"今天玩得真开心,要是能一直这么开心就好了。"宝玉道:"会的,等我们回到金陵,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出来玩。"
又过了几日,船终于回到了金陵城。站在码头,看着熟悉的金陵城,三人的心里都很激动。茗烟和紫鹃早就带着家丁在码头等着了,见他们回来,赶紧迎上去。
"二爷,姑娘,你们可回来了,老太太都快把我们问遍了。"茗烟道,宝玉笑着道:"让老祖宗担心了,我们这就回去。"
回到荣国府,贾母、贾政、王夫人等人都在正厅里等着。见他们回来,贾母赶紧让他们坐下,仔细询问他们在江南的情况。宝玉将在江南的经历一一告诉他们,贾母听了,感慨道:"墨影真是个忠义之人,还好他没事。"
贾政道:"这次你们立了大功,不仅找到了忠顺王余党的秘密据点,还弄清了墨影的下落,皇上要是知道了,定会更加高兴。"
晚上,荣国府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,庆祝宝玉、黛玉和史湘云平安回来。席间,大家有说有笑,气氛很是热闹。黛玉看着桌上的饭菜,忽然觉得很幸福——她有疼爱她的老祖宗,有关心她的宝玉和史湘云,还有荣国府这么多亲人,虽然经历了很多风雨,但最终还是迎来了平静和幸福。
饭后,宝玉和黛玉走到沁芳闸桥边,看着桥边的柳树已经发芽,水里的小鱼在欢快地游着,心里都很平静。"黛玉,"宝玉轻声道,"等过些日子,我们再去江南,看看墨影先生提到的'香雪海',看看那里的梅花是不是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好看。"
黛玉点头,笑着道:"好啊。到时候我们再带上老祖宗和史湘云,一起去江南好好玩玩。"宝玉看着黛玉的笑脸,心里暖暖的,他知道,只要有黛玉在身边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他都能勇敢面对。
远处传来阵阵钟声,是金陵城的报时声。钟声在夜空中回荡,像是在宣告着,残冬已经过去,春天已经到来,荣国府的好日子,也终于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