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8章 技术守护(2 / 2)
叶之澜笑着点点头:“你们观察得太仔细了!大豆长得矮,一是因为杂草抢了它的养分和阳光,二是因为种植太密,通风透光不好。所以我们要及时除草,还要合理密植,让每一棵大豆都能晒到太阳、吸收到足够的养分。”
在叶之澜的指导下,小朋友们一起给大豆田除草、间苗,把长得太密的大豆苗移栽到稀疏的地方。过了几天,原本长得矮小的大豆苗果然慢慢长高了,小朋友们都开心得跳了起来。
为了让更多农户学到这些实用技术,叶之澜牵头组织了一场“生态农业技术分享会”,邀请了周边村镇的农户来合作社学习。分享会当天,合作社的院子里坐满了人,叶之澜作为主讲人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结合自己制作的PPT和实物展示,详细讲解了盐碱地改良、纹枯病预警防治、生态循环种植等技术。
“大家看,这就是我们做的病害对照卡,上面清楚地标注了纹枯病的不同症状,大家在田里巡查的时候,照着对照卡就能识别。”叶之澜举起对照卡,给农户们展示,“还有我们的智能化APP,不仅能监测土壤盐分、湿度,还能智能识别病害,推送防治建议,非常方便。”
她还现场演示了APP的操作,用手机拍摄了一片健康的稻叶和一片病叶,APP很快就做出了准确判断。农户们看得啧啧称奇,纷纷拿出手机扫码下载APP。
分享会的最后,叶之澜特意邀请了孩子们上台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。萧汀拿着自己画的海蓬子喂鸡鸭的图画,大声说:“海蓬子能吃盐,还能喂鸡鸭,鸡鸭的粪便能做肥料,肥料能让稻苗长得更好!”
叶澜则展示了自己的“作物涂鸦笔记”,里面画满了健康的稻苗、病叶、海蓬子和大豆,还有简单的文字标注。“这是我记录的作物生长情况,健康的叶子是绿色的,病叶是黄色的,我们要保护好作物,让它们不生病。”
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分享,赢得了农户们的阵阵掌声。有个来自邻镇的农户感慨道:“之澜老师不仅技术好,还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科研,这些技术简单实用,我们学了就能用,真是太感谢了!”
分享会结束后,很多农户都当场表示要引进合作社的生态农业模式。叶之澜和萧凡一起,为他们制定了“一地一策”的推广方案,根据不同田块的土壤条件、地形特点,调整技术参数,确保模式能成功落地。
夕阳西下,叶之澜带着萧汀和叶澜,在实践基地的田埂上散步。田里的水稻长得郁郁葱葱,海蓬子沿着田埂蔓延,鸡鸭在田间悠闲地觅食,
小朋友们追着蝴蝶跑过田埂,衣角沾着的草叶随风晃动。叶之澜弯腰捡起一片被风吹落的稻叶,指尖抚过光滑的叶面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:“之澜老师,可算找到你了!”
回头一看,是邻镇的农户陈大哥,身后还跟着几个扛着锄头的乡亲。“陈大哥,你们怎么来了?”叶之澜笑着迎上去。
“我们是来请你去看看田里的!”陈大哥抹了把额头的汗,语气急切,“我们照着你分享的方法种了海蓬子,也弄了生态循环,可最近稻苗老出现叶尖发黄的情况,用APP测了盐分和湿度都正常,实在找不到原因!”
萧凡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,闻言眉头微蹙:“叶尖发黄?会不会是缺微量元素?”
“我们也猜过,可施了肥还是没好转。”陈大哥叹了口气。
萧汀拉着叶澜的手,小脑袋凑过来:“是不是虫子藏起来了?我用放大镜帮你找!”叶澜也跟着点头,小手紧紧攥着自己的涂鸦笔记:“我可以画下来,帮妈妈记情况!”
叶之澜当即拍板:“走,我们现在就去看看!”她转身叮嘱萧凡:“你留在合作社,把APP里的微量元素监测数据调出来,我这边有情况随时跟你同步。”
一行人驱车赶往邻镇的田块,刚下车,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腥气。田里的稻苗果然如陈大哥所说,叶尖泛着枯黄色,不像病害,倒像是营养不良。萧汀立刻蹲下身,举着放大镜在稻叶上仔细搜寻:“没有虫子呀,叶子也没长斑。”
叶之澜拨开稻苗,查看根部土壤,土色乌黑松软,不像是缺肥的样子。她又摘下一片发黄的稻叶,放在鼻尖闻了闻,隐约有股金属味。“陈大哥,你们用的有机肥是按之前说的比例发酵的吗?”
“是啊,鸡鸭粪便和海蓬子秸秆3:1,翻堆也没落下。”陈大哥肯定地说,“对了,我们这儿的井水有点特别,烧开后会结水垢,会不会是水的问题?”
叶之澜心里一动,让陈大哥打了一桶井水。她拿出简易的水质检测试纸,浸入水中,试纸很快变成了浅紫色。“水的硬度太高了!”她沉声道,“钙镁离子超标,会影响稻苗吸收铁、锌这些微量元素,难怪叶尖发黄,这是典型的缺素症!”
“那怎么办?”陈大哥急了。
“别急,有办法。”叶之澜安抚道,“我们可以在滴灌系统里加一个简易的软水装置,用秸秆炭过滤井水,吸附一部分钙镁离子;再叶面喷施螯合铁、锌肥,快速补充微量元素。”
萧汀指着田边的秸秆堆:“是不是像妈妈做肥料那样,用秸秆来帮忙?”
“没错!”叶之澜笑着摸了摸他的头,“汀汀真聪明,秸秆炭不仅能过滤水质,还能增加土壤透气性。”
叶澜也翻开涂鸦笔记,用彩笔在上面画了一个水桶和秸秆堆,旁边标注:“水硬→用秸秆过滤”。
当天下午,叶之澜就带着农户们行动起来。萧凡从合作社送来了秸秆炭和螯合肥,叶之澜指导大家用竹编筐做成简易过滤器,装满秸秆炭,接在滴灌系统的进水口;又按照比例稀释螯合肥,教农户们用喷雾器叶面喷施。
萧汀跟着帮忙搬运秸秆炭,小手黑乎乎的却干劲十足:“秸秆炭真厉害,还能当‘净水器’!”叶澜则帮妈妈记录喷施时间,在笔记上画了个喷壶,旁边贴了个绿色贴纸,代表“健康”。
忙到傍晚,简易软水装置安装完毕,第一遍螯合肥也喷施完成。陈大哥看着田埂上忙碌的身影,感激地说:“之澜老师,真是多亏了你,不然我们这季稻子就悬了!”
“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叶之澜擦了擦额头的汗,“过三天你们再喷施一次螯合肥,我会让萧凡在APP里加个‘水质硬度监测’提醒,以后井水硬度超标了,APP会自动提示你们启用过滤器。”
回到合作社时,天已经黑了。萧凡正在电脑前调试APP,看到叶之澜带着孩子们回来,连忙迎上去:“情况怎么样?”
“是井水硬度太高导致的缺素症,已经初步处理了。”叶之澜把检测结果告诉萧凡,“你这边APP升级得怎么样了?”
“差不多好了,新增了水质硬度监测模块,还关联了软水装置的使用提醒,农户一看就懂。”萧凡笑着说,“孩子们今天累坏了吧?”
萧汀打了个小小的哈欠,却还是坚持说:“我不累!我帮妈妈找到了水的问题!”叶澜也跟着点头,把自己的涂鸦笔记递给爸爸看:“我记了好多东西!”
萧凡接过笔记,看着上面稚嫩的图画和标注,心里满是暖意。叶之澜坐在他身边,轻声说:“没想到邻镇的井水会有这问题,看来我们的系统还得再细化,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也得考虑进去。”
“是啊,农业科研就是这样,要不断应对新的问题。”萧凡握住她的手,“不过有你牵头技术,有孩子们的灵感,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叶之澜每天都通过APP关注邻镇田块的情况。陈大哥每天都会发来稻苗的照片,从叶尖发黄逐渐转为翠绿,长势一天比一天好。第五天,陈大哥兴奋地打来电话:“之澜老师,稻苗完全恢复了!叶子绿油油的,比之前长得还壮实!”
叶之澜悬着的心终于放下,又把“水质适配”的经验整理成文字,配上孩子们画的示意图,分享给所有合作的农户。APP的升级也顺利完成,新增的水质硬度监测功能,让农户们能及时掌握水质情况,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。
与此同时,“小农夫成长营”的活动也越来越热闹。叶之澜带着孩子们开展了“水质小实验”,用不同的水质浇灌小稻苗,观察它们的生长差异。萧汀和叶澜作为小队长,带着队员们每天记录稻苗的高度、叶片颜色,用涂鸦笔记记录实验结果。
“你们看,用过滤后的水浇灌的稻苗,叶子更绿,长得更高!”萧汀拿着小尺子,大声向队员们宣布自己的发现。叶澜则把不同水质的稻苗画下来,贴在合作社的展示墙上,旁边写着:“好水才能种出好稻子!”
有个小朋友好奇地问:“之澜老师,为什么井水会变硬呀?”
叶之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:“就像我们喝的牛奶里有营养一样,井水里也有很多矿物质,矿物质太多了,水就变硬了,稻苗喝了就吸收不了其他营养。”
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又投入到实验中。看着孩子们专注的身影,叶之澜忽然觉得,这些在田埂上奔跑、在实验中探索的小身影,就是农业未来的希望。
这天,合作社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——农业农村局的李科长,他是特意来考察合作社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智能化系统的。“之澜老师,萧老师,你们的成果太亮眼了!”李科长看着长势喜人的稻田、有条不紊的生态循环系统,还有孩子们的实验成果,赞不绝口,“从台风防护到盐碱地改良,再到生态循环和病害预警,你们的系统越来越完善,还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科研,这种模式值得在全省推广!”
叶之澜和萧凡相视一笑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萧汀跑过来,拿着自己的涂鸦笔记递给李科长:“叔叔,你看我们的实验记录!”
李科长接过笔记,仔细翻看,笑着说:“小朋友真厉害,这可是最珍贵的科研资料!”他转头对叶之澜和萧凡说:“农业农村局计划举办一场全省农业科技推广会,想邀请你们做主旨分享,把你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农户和农业从业者。”
“我们愿意!”叶之澜和萧凡异口同声地说。
推广会的日子很快确定下来。叶之澜负责准备分享材料,把合作社的技术成果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整理成PPT,还特意加入了孩子们的涂鸦笔记和实验照片;萧凡则负责调试智能化系统的演示设备,确保在推广会上能顺利展示;萧汀和叶澜也没闲着,叶之澜教他们简单的分享话术,让他们在会上作为“小代表”,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。
推广会当天,会场座无虚席,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户、农业技术人员、科研专家齐聚一堂。叶之澜作为主讲人,站在台上,从容自信地分享着合作社的科研之旅:“从最初的台风防护系统,到后来的盐碱地改良、病害预警、生态循环模式,我们的每一次进步,都源于农户的需求和孩子们的灵感……”
她一边讲,一边展示着APP的操作、病害对照卡、生态循环的流程图,还有孩子们的涂鸦笔记。台下的观众听得聚精会神,时不时发出阵阵掌声。
轮到萧汀和叶澜上台时,两个小家伙虽然有点紧张,但还是勇敢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。“我发现海蓬子能吃盐,还能喂鸡鸭,粪便能做肥料!”萧汀大声说,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。
叶澜则拿着自己的涂鸦笔记,小声却清晰地说:“我们做了水质实验,过滤后的水浇稻苗,稻苗长得更好。”
孩子们的分享,让会场气氛更加热烈。有位老农户激动地说:“之澜老师,萧老师,你们的技术太实用了,连孩子们都能懂,我们学起来也有信心!”
推广会结束后,很多地区的农业合作社、农业企业都发来合作申请,希望能引进这套智能化生态农业系统。叶之澜和萧凡带着孩子们,开始了更广泛的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。他们走过平原、山区、沿海,每到一个地方,都根据当地的土壤、水质、气候特点,调整系统参数,制定“一地一策”的推广方案。
萧汀和叶澜的涂鸦笔记也越来越厚,里面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、作物症状、水质情况,还有他们的奇思妙想。有一次,在一片干旱地区,萧汀看到农户浇水很费力,就提议:“妈妈,能不能让滴灌系统自动下雨?”这个想法启发了萧凡,他们在系统中加入了雨水收集和智能补水模块,让滴灌系统能利用雨水,减少水资源浪费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叶澜和萧汀在田埂上慢慢长大,他们的观察越来越细致,提出的想法也越来越有价值;叶之澜和萧凡的科研成果也在不断丰富,智能化生态农业系统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,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户实现了高产增收。
又是一个丰收季,金色的稻浪翻滚在不同的田垄上,从潮汕合作社到邻镇的田野,从沿海的靠海田到内陆的平原,处处都是丰收的喜悦。农户们捧着沉甸甸的稻穗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他们都知道,这丰收的背后,有一对科研夫妻的坚守,有两个孩子的纯真灵感,更有一套扎根土地的智能农业系统。
叶之澜和萧凡带着萧汀、叶澜,站在田埂上,望着眼前的金色海洋,相视而笑。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,也洒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,仿佛为这场跨越田垄、连接初心的科研之旅,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坚定的光芒。而他们的脚步,从未停下,下一片需要守护的田野,还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