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0章 微观密语(2 / 2)
“我有办法!”叶澜突然举手,“妈妈说过海蓬子能吸盐,爷爷说艾草能驱虫,我们可以用海蓬子秸秆煮水,加上艾草精油,是不是就能又吸盐又杀真菌?”
这个想法让叶之澜眼前一亮。海蓬子本身就是耐盐植物,秸秆中含有能吸附盐分的多糖类物质,而艾草精油中的桉叶素、侧柏酮等成分确实有抑菌作用,两者结合,正好能针对性解决“盐-菌协同”问题。“澜澜这个猜想太棒了,我们现在就验证!”
萧凡立刻取出便携式提取装置,现场提取海蓬子秸秆提取物和艾草精油。萧汀主动请缨:“我来控制温度!”他看着装置上的卡通温度计,当指针指到80度时,立刻提醒萧凡:“爸爸,温度到了,可以加艾草了!”
叶澜则负责准备不同比例的混合液,用小试管分装:“1号是1:1,2号是2:1,3号是3:1,我们看看哪个比例最管用。”
新一轮实验开始了。姐弟俩将不同比例的混合液滴入含有真菌和盐分的培养皿中,每隔一小时观察一次。萧汀负责记录菌丝的生长情况,用“+”表示生长,“++”表示快速生长,“-”表示停止生长;叶澜则用涂鸦本画下抑菌圈的大小,用圆圈的直径来衡量效果。
“2号混合液的抑菌圈最大!”四个小时后,叶之澜兴奋地喊道,她画的圆圈比其他两组大了一圈,“海蓬子提取物和艾草精油2:1的时候,真菌长得最慢!”
萧汀也点头附和:“我看到2号培养皿里的盐粒好像变少了,菌丝也变黑了!”
萧凡检测后确认:“2:1的比例不仅抑菌效果最好,对盐分的吸附率也达到了40%,这个配方可行!”
方案确定后,合作社立刻调配材料,连夜制作“盐-菌协同治理套装”——包括秸秆炭-沸石复合滤盐层、海蓬子-艾草复合抑制剂,还有配套的施用工具。萧汀和叶澜则忙着制作操作手册,叶澜用涂鸦画出滤盐层铺设步骤、抑制剂稀释比例,萧汀则在旁边用简单的文字标注“铺5厘米厚”“1瓶兑10桶水”,还特意画了一个禁止符号,标注“不能多加,会烧苗”。
第二天,叶之澜和萧凡带着农户们开始田间作业。萧汀和叶澜也跟着帮忙,姐弟俩负责检查滤盐层的铺设厚度,用特制的卡通量尺测量,确保每一块田都达标。“林爷爷,这里铺薄了,要再加一点秸秆炭!”萧汀指着一块田埂边的区域说,量尺显示只有3厘米,没达到5厘米的标准。
叶澜则在农户喷施抑制剂时,帮忙核对稀释比例:“王叔叔,这个桶里要加2瓶盖抑制剂,你只加了1瓶,不够哦。”她手里拿着自己画的比例图,一点都不含糊。
可就在作业进行到一半时,有农户匆匆跑来:“之澜老师,不好了!张婶家的田喷施抑制剂后,有几株稻苗叶子发黄了!”
众人赶到张婶家的田块,果然看到几株稻苗的叶片出现了焦黄色的斑点。张婶急得快哭了:“我就是按你们说的比例兑的,怎么会这样?”
萧汀蹲下身,仔细观察发黄的稻苗,又看了看旁边正常的植株,突然问道:“张奶奶,你是不是在中午太阳最大的时候喷的?”
张婶点点头:“是啊,我想着中午温度高,效果好。”
“不对!”叶澜立刻拿出涂鸦本,翻到之前记录的“喷施时间实验”页面,“妈妈说过,中午太阳大,水分蒸发快,抑制剂会留在叶子上烧苗,要在早上或傍晚喷!”
叶之澜检查后确认,确实是喷施时间不当导致的轻微药害,并非配方问题。她让张婶用清水冲洗叶片,后续调整喷施时间。这件事也让她意识到,需要在操作手册里重点标注喷施时间,还要让姐弟俩做一个“喷施时间-药害风险”的对比图。
接下来的几天,萧汀和叶澜每天都跟着父母去田间监测。他们用儿童显微镜观察病株的恢复情况,记录菌丝数量的变化;用简易盐度计测量土壤盐分,画出“时间-盐分-菌丝”的关联图。叶澜还发明了“病害恢复等级”标注法:用绿色笑脸贴纸表示完全恢复,黄色平脸表示部分恢复,红色哭脸表示未恢复,每天给不同田块贴标签,直观反映治理效果。
“林爷爷,你家的田都贴绿色笑脸了!”第五天,萧汀兴奋地告诉林叔,“真菌不见了,盐分也正常了!”
林叔看着田里重新变得翠绿挺拔的作物,激动得握住萧汀的手:“多亏了你们这两个小研究员,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!”
与此同时,萧凡也完成了APP的升级。他把姐弟俩的实验数据、涂鸦图表都整合进“病害预警模块”,新增“盐-菌协同危害”专项监测,能通过土壤盐分、湿度、孢子含量等数据,提前72小时预警,还附上了姐弟俩制作的简化操作手册,农户一看就懂。
解决了南澳湾的危机后,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特意来到合作社考察。当专家们看到萧汀和叶澜的实验记录——既有精准的数据统计,又有生动的涂鸦图表,还有逻辑严谨的对照实验设计——都赞不绝口。
“这两个孩子太了不起了,5岁就能参与这样的科研辅助工作,逻辑思维和观察力远超同龄孩子!”带队的李教授拿起叶澜的涂鸦本,“这些记录既科学又直观,完全可以作为青少年科研启蒙的案例。”
李教授还提议,和合作社联合成立“南方滨海盐渍化土壤治理实验室”,将萧汀和叶澜的实验方法、涂鸦记录纳入实验室的“青少年科研辅助案例库”,让更多孩子参与到农业科研中来。
叶之澜和萧凡欣然同意。成立实验室的那天,萧汀和叶澜作为小研究员代表,上台分享了他们的实验过程。萧汀拿着培养皿模型,用通俗的语言讲解“盐和真菌怎么欺负庄稼”,叶澜则展示了自己的涂鸦手册,告诉大家“怎么用海蓬子和艾草打败坏家伙”。
台下的农户和专家们听得津津有味,掌声不断。有位老专家笑着说:“这是我听过最生动的农业科研报告,孩子们的视角,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简单易懂。”
日子一天天过去,南澳湾的作物迎来了丰收。金黄的稻浪翻滚,饱满的海蓬子挂满枝头,农户们捧着沉甸甸的果实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萧汀和叶澜站在田埂上,看着自己参与拯救的田野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
“妈妈,我们以后还能做更多实验吗?”叶澜抬头问,眼里满是期待。
叶之澜蹲下身,握住姐弟俩的小手:“当然可以。还有很多田野需要我们守护,还有很多农业难题等着我们一起解决。”
萧凡站在一旁,看着妻儿的身影,心里充满了感慨。他知道,这场扎根南方田野的科研之旅,因为这两个智商超群的孩子,变得更加精彩。他们用童真的视角发现问题,用严谨的逻辑辅助实验,用生动的方式传递知识,成为了合作社最珍贵的“科研力量”。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,将一家人的身影拉得很长。萧汀突然指着远方的海平面:“爸爸,你看,那边的云像不像我们实验里的真菌?”
叶澜立刻补充:“还有盐晶!我们下次可以去那边的田看看,有没有需要帮忙的!”
叶之澜和萧凡相视一笑,握紧了彼此的手。他们知道,只要初心不改,带着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孩子们的灵感,他们的科研之路,将会延伸到更广阔的田野,书写更多关于守护与成长的故事。而那些田垄间的微观密语,也将继续指引着他们,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,不断探索,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