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生言情 >带着基地闯三国 > 第318章 大燕王朝(三)

第318章 大燕王朝(三)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陵前的石碑上,“朕这一生,不求流芳百世,但求天下百姓,再无战乱之苦”这二十个大字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它不仅见证了大燕王朝的崛起与繁荣,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,一段关于和平、繁荣与传承的不朽记忆。

此后,大燕王朝又历经数代帝王,虽偶有战乱与动荡,但“以民为本”的治国理念始终未变。太祖杨帆与他的谋士们开创的太平盛世,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与精神财富。

永宁十六年夏,洛阳城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大雨,连续十日的降雨让洛水水位暴涨,沿岸数十个村落被淹,百姓流离失所。消息传到太极殿,杨昀立刻召集众臣商议救灾事宜。

户部尚书李严率先奏报:“陛下,据各地上报,洛水沿岸已有三万余百姓受灾,倒塌房屋五千余间,粮食损失超过十万石。目前,受灾百姓多聚集在高地,缺衣少食,急需朝廷救援。”

杨昀面色凝重,说道:“百姓安危为重,即刻启动救灾预案。李尚书,你负责从国库调拨粮食五万石、布匹三万匹,由禁军护送前往灾区;工部尚书董允,命你组织工匠前往灾区,帮助百姓搭建临时住所,同时抢修被冲毁的堤坝;吏部尚书王肃,选派二十名清廉能干的官员前往灾区,安抚百姓,统计灾情,监督救灾物资发放,严禁克扣挪用。”

随后,杨昀又补充道:“朕要亲自前往灾区慰问百姓。”众臣纷纷劝阻,认为灾区疫病易生,陛下万金之躯不宜冒险。杨昀却坚定地说:“百姓受灾,朕岂能安居宫中?只有亲眼看到百姓的处境,才能更好地制定救灾政策。”

三日后,杨昀率领重臣抵达洛水沿岸灾区。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:浑浊的洪水淹没了大片农田,仅露出些许树梢;临时搭建的草棚里,百姓们面黄肌瘦,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。杨昀走上前,我住一位老人的手,轻声问道:“老人家,吃住还习惯吗?有什么困难尽管说。”

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,说道:“陛下能亲自来看我们,我们就放心了。有陛下在,再大的灾也能扛过去。”杨昀当即下令,将带来的粮食和布匹优先发放给老人、妇女和儿童,并安排太医为受伤和患病的百姓诊治。

在杨昀的亲自坐镇下,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。工部工匠日夜奋战,加固堤坝,防止洪水进一步蔓延;地方官员挨家挨户统计灾情,为受灾百姓登记造册,以便后续安置;禁军士兵则帮助百姓打捞财物,重建家园。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灾区秩序逐渐恢复,百姓们陆续返回家园,开始补种农作物。

灾后,杨昀意识到,单纯的救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问题。他召集水利专家与重臣,商议治理洛水的方案。水利专家郭淮建议:“陛下,洛水之所以频繁泛滥,一是因为河道淤积严重,排水不畅;二是因为沿岸堤坝年久失修,防洪能力不足。臣建议,征调民力疏通洛水河道,加固沿岸堤坝,同时在洛水上游修建水库,调节水量,从根本上遏制水患。”

杨昀采纳了郭淮的建议,任命他为洛水治理总负责人,调拨国库银两一百万两,征调民力十万,启动洛水治理工程。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,工程选择在冬季农闲时进行。经过三个冬季的努力,洛水河道得以疏通,沿岸堤坝得到加固,上游水库也顺利建成。从此,洛水沿岸再无大规模水患,百姓们安居乐业,农业生产也更加稳定。

永宁十八年,大燕的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。杨昀下令在洛阳扩建崇文馆,收藏天下图书,并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前来崇文馆讲学、着书立说。一时间,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,文人墨客云集于此,吟诗作赋,探讨学术,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。

这一年,着名文学家左思完成了《三都赋》,描写了大燕都城洛阳、西京长安、南都建业的繁华景象。《三都赋》一经问世,便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,大家争相传抄,导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,价格暴涨,这便是“洛阳纸贵”典故的由来。杨昀得知后,亲自召见左思,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,并任命他为崇文馆学士,让他在崇文馆专心着述。

在科技领域,大燕的工匠们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永宁十九年,工匠马钧改进了旱车(一种灌溉工具),制成了“龙骨水车”。这种水车操作简便,效率极高,只需一人踩踏,便能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的农田,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。杨昀得知后,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龙骨水车,并赏赐马钧黄金百两,以表彰他的贡献。龙骨水车的推广,让大燕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,许多原本因缺水而荒芜的土地,都变成了肥沃的良田。

边疆治理方面,永宁二十年,杨昀对西域边防进行了调整。他下令在西域增设两座军镇——龟兹军镇和疏勒军镇,各驻军一万五千人,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镇将,负责西域的防御与治安。同时,杨昀还下令在西域开展屯田,组织士兵开垦荒地,种植粮食,实现了西域军粮的自给自足,减轻了中央的财政负担。

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,杨昀还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各国,邀请他们派遣使者前往洛阳朝贡,并与大燕开展贸易往来。西域各国纷纷响应,派遣使者携带本国的特产前往洛阳,与大燕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。西域的葡萄、苜蓿、胡萝卜等作物传入中原,丰富了中原百姓的饮食;中原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商品则传入西域,深受西域百姓的喜爱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