议论三十二则(十六)(2 / 2)
观其着以知微,察其显而见隐。此格物致知之要道也。
译文:
观察显着的表象以推知细微的本质,洞察显露的现象以发现隐藏的规律。
这是探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知识的关键方法。
注解:
"格物致知"出自《大学》,是儒家认识论的核心命题。
刘基在此强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归纳,达到对抽象规律的认知。
"着"与"微"、"显"与"隐"的对立统一,体现辩证思维。
这种方法论与《郁离子》中大量使用的寓言类比手法一致,如以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揭示世风虚伪,以狙公养猴的寓言批判暴政,均为"格物致知"的实践范例。
原文:
不研其情,不索其故,梏于耳目而止,非知天人者矣。
译文:
不探究事物的本质,不推求现象的根源,仅局限于耳目所见,就不是真正通晓天人之道的人。
注解:
此句批判浅尝辄止的认知态度,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深度挖掘。
"梏于耳目"指受感官经验的束缚,未能上升到理性认识。
刘基在《郁离子》中多次讽刺此类认知局限,如《僰人养猴》篇中狙公不知猴群觉醒的根源,最终饿死。
"天人"即天道与人道的关系,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议题,刘基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对天人关系的贯通理解。
总结:本章节主要讲了。
以上内容核心是《郁离子》中关于认知方法的论述:首先通过潮汐与天地呼吸、铁与磁石相吸、介鳞随月变化等自然现象,以及豺獭祭祀、子午针指向等人文/事物现象,举例说明“观其着以知微,察其显而见隐”的认知逻辑。
接着明确指出这是“格物致知”的关键方法。
最后批判“不研其情、不索其故,仅局限于耳目所见”的浅层认知,认为这样无法通晓“天人之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