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8章 技术伦理的讨论(1 / 2)
技术伦理问题的浮现,如同在奔腾的科技洪流中投下了几颗棱角分明的巨石,激起的涟漪虽不如环境危机或势力反弹那般汹涌,却直指未来社会秩序的根基,其深远影响让周玄不得不高度重视。
那几个看似孤立的案例,迅速在朝堂和相关的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,其复杂程度远超寻常政务。
关于灵网隐私的辩论在御史台和刑部之间展开。御史大夫认为,灵网乃国之公器,用于传递公文、军情已属破格,若允许私讯流通,且无法监管,必将成为结党营私、传播谣言的温床,主张严格限制灵网用途,并对所有通讯内容保留审查权。
而刑部官员则从律法角度提出,即便在官制系统内,官员亦应有不受非法窥探的通信秘密,此乃基本吏治清廉之保障,关键在于明确权限、设定红线、严惩越界者,而非因噎废食。
双方引经据典,争论不休,核心在于公权力与个人隐私的边界应如何划定。
符文织机引发的失业抗议,则是一个更为尖锐的社会问题。工坊主振振有词:采用新机械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乃市场竞争必然,否则工坊无法生存,届时所有工人都将失业。
而失业织工及其家眷的悲愤亦情有可原:他们世代以此为生,别无长技,机械一朝替代,生计立断,朝廷难道坐视不管?地方官员夹在中间,左右为难。
这不仅仅是单个工坊的劳资纠纷,它预示着灵气科技带来的生产力飞跃,必将持续冲击传统的就业结构,社会将如何安置这些被技术“抛下”的群体?是强制限制技术应用,还是建立新的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体系?
最令人不安的,是关于“智能灵械”的伦理争辩。灵科院内部为此分裂成两派。激进派认为,探索技术的边界是研究者的天职,赋予灵械一定“本能”或“自适应能力”,将极大拓展其应用场景,是通往更高层次灵能文明的必经之路。
而保守派,甚至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修士,则感到极大的恐惧和抵触。他们认为,妄图以器物模仿甚至创造“灵智”,是僭越造物主权柄的狂悖之举,必将招致不可预测的灾祸。
“魂魄碎片”一词更是触碰了禁忌,让人联想到邪魔外道的炼魂之术。这场争论已超越实用层面,触及了“何为生命”、“何为创造”、“人的界限何在”等哲学和伦理的根本命题。
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,传统的律法和道德规范显得苍白无力。官员们往往各执一词,难以决断。
周玄深知,这些问题无法用简单的行政命令解决,必须建立一个跨领域的、具有前瞻性的研讨和规范机制。
他下旨成立的“灵气科技伦理委员会”,其成员构成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信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