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 门开了,人还没醒(1 / 2)
指尖的触感冰凉而坚硬,与箱内松软的茶叶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林默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,仿佛只是在整理茶叶一般,将那个小小的硬物顺势滑入了自己的袖中。
他的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意,转身对帐内的诸葛瞻和姜维说道:“骆谷关一战,诸位劳苦功高,这批新到的贡茶,正好为大家解乏。”
他亲自为二人斟满茶水,言谈举止间,丝毫看不出任何异样。
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,在低头品茶的瞬间,闪过一丝冰冷的锋芒。
夜深人静,大都督府的书房内灯火通明。
林默从袖中取出了那个硬物——一个用蜂蜡封口的细小竹筒。
他用指甲轻轻刮开蜡封,从中倒出一卷被捻得极细的纸条。
展开纸条,上面只有两行蝇头小楷,字迹陌生,却字字诛心。
“杨仪虽退,暗流未止。陈氏盐商,通魏之蚁。凤鸣山巅,有镜映天。”
没有落款,没有多余的废话,只有最精准的情报。
林默的瞳孔骤然收缩。
杨仪!
他果然没有那么容易善罢甘甘休!
辞官,不过是金蝉脱壳之计,他留下了一条更隐蔽的毒蛇,潜伏在成都的心脏地带。
陈姓盐商……凤鸣山……镜子?
一个个碎片化的信息在他脑海中飞速重组。
前世的历史知识告诉他,古代的情报传递方式远比想象的要多样,飞鸽传书、密信蜡丸只是常规操作。
而利用光学,尤其是利用日光反射进行远距离信息传递,虽然罕见,却并非不可能!
这封匿名信是谁送来的?是敌是友?
林默无暇深究,他只知道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
这条毒蛇一日不除,他北伐大军的后方就永无宁日!
“黄皓。”
他对着空无一人的角落,轻声唤道。
一道黑影如鬼魅般从房梁的阴影中滑落,单膝跪地,悄无声息。
正是林默一手提拔起来的密谍首领,原属宦官集团,如今只忠于林默一人的黄皓。
“主公。”
“立刻回成都,”林默的语气不带一丝感情,冷静得如同寒冰,“动用一切力量,给我查一个人——陈姓盐商。彻查近三年来,所有向宫城内务府供应食盐的商号,重点是‘陈氏济通号’!我要看到他们所有的商税账册、交易记录,尤其是与宫中宦官的往来!”
“喏!”黄皓没有一句废话,身形一闪,便消失在夜色之中。
一夜之间,成都城内暗流涌动。
黄皓的效率超乎想象。
次日深夜,当他再次出现在林默面前时,带回了整整十二本厚厚的账簿,以及一个惊人的发现。
“主公,‘陈氏济通号’的账目做得天衣无缝。但属下比对内务府库房的入库记录时,发现了问题。”黄皓的声音压得极低,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惊骇交织的光芒,“该商号每月向宫廷供盐八百斤,其中有六百斤,在账面上被标注为‘宦官特用’,每月由专人领取。但实际上,这六百斤盐,从未进入过任何一座库房!”
“更有趣的是,”黄皓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,小心翼翼地打开,“属下在那些‘特用盐袋’的交接点,发现了这个。盐袋的外皮上,都染有微量的磷粉。”
磷粉!
林默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刀!
他想起来了,当年他还在整合影武军时,为了在夜间传递“摩狼纹”信号,就曾使用过类似的特制反光材料!
盐、宦官、磷粉、镜子……所有的线索,在这一刻豁然贯通!
这不是一条运输线,这是一条光学传讯链!
那些失踪的盐,根本不是被贪墨了,而是被用作某种伪装或交易的媒介。
真正的核心,是那些染有磷粉的盐袋!
它们被送到宫城某处高地,利用特殊装置,将阳光或月光,通过某种“镜子”折射到城外的凤鸣山!
山上的魏国细作接收到特定频率的闪光信号,就能解读出情报!
好一个杨仪!
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!
他竟然将大汉的皇宫,变成了他通敌卖国的信号塔!
“诸葛瞻。”林默再次开口。
侍立在门外的诸葛瞻立刻入内:“大都督有何吩咐?”
“你以参军郎的身份,持我手令,即刻前往宫中,就说前线军粮消耗巨大,需核查后宫膳食开支,以节约用度。”林默的声音沉稳有力,“重点,突击抽查宦官食堂的用盐情况。”
诸葛瞻虽不明所以,但对林默的命令已是无条件信任,立刻领命而去。
果不其然,半个时辰后,消息传来。
诸葛瞻在宦官食堂一处废弃的灶房角落,发现了一台被巧妙伪装在杂物堆中的铜镜装置!
那铜镜角度刁钻,正对着一扇极小的天窗,光线可以通过天窗,精准地折射向城外凤鸣山的方向!
“黄皓!”林默猛然起身,杀气毕露,“带人,封锁凤鸣山,给我把那根石柱周围的耗子,活捉回来!”
夜袭无声无息。
当两名魏国细作还在对着石柱上微弱的反光,紧张地记录着什么时,黄皓手下的精锐已经如夜枭般扑下。
缴获的情报,让林默的后背渗出一层冷汗。